首 页 新 闻 论 坛 博 客 分类信息 资料贴吧 科学家 实名举报 E-print
       直播 | 科学时报系列 | English | 电子杂志 | 邮件订阅 | RSS | 返回首页   
科学网首页>新闻中心>正文
疯狂的石头?——神秘的金丹术文化
 作者:刘华杰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7-7-26 9:35:59 小号字 中号字 大号字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很多年前就推出“哲人石”丛书,此大型科普译丛一直坚持稳步出版,每年都能推出若干新品种。丛书中好书很多,几乎可以随便列举出许多,如《终极抉择》《生机勃勃的尘埃》《超越时空》《完美的对称》《PCR传奇》《生物技术世纪》《技术的报复》《无尽的前沿》《混沌七鉴》《无与伦比的手》《“深蓝”揭秘》《病因何在》《恋爱中的爱因斯坦》等,它们当中既有知识性的科普,也有大量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介绍,丛书全面揭示了作为一种文化的自然科学的丰富多彩性。这套科普译丛开创了建国以来规模较大、视野最广阔的科学文化翻译出版,必将在我国科技出版和科学文化传播史册中写下重要一笔。
 
“哲人石”,这是洋人的用词,自然科学和这玩艺有什么关系?这套丛书何以取名“哲人石”?丛书并没有交待,事实上这套丛书没有专门的“序”或“导言”之类的东西。只有印成4行的还算顺当、语词多处重复的介绍:“立足当代科学前沿,彰显当代科技名字,绍介当代科学思潮,激扬科技创新精神。”另有一处标注:“策划:潘涛、卞毓麟”。
 
“哲人石”的谜底终于浮出水面?
 
不过,最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一下推出两种书名就带“哲人石”字样的图书:(1)《寻求哲人石:炼金术文化史》(舒特著,李文潮、萧培生译,上海科教出版社2006年);(2)《哲人石:探寻金丹术的秘密》(马歇尔著,赵万里、李三虎、蒙绍荣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
 
出版社方面有意在此时刻揭开丛书的谜底?还是此丛书想就此打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潘涛是我的朋友,不过,这件事我并没有专门询问他。我似乎还记着,在某个场合潘涛隐约提到过,要在适当时候解释一下“哲人石”丛书的标题。也许现在就是时候了。
 
科学探索与寻求哲人石,有着惊人相似的传统,甚至竟然是同一批人物在做着这些事情。他们有成功也有挫折,当然还有疯狂!只是在现代社会,人们把自然科学孤立出来,赋予其特殊地位,自然科学在教科书中、在公众视野中变得极为纯洁、极为理性、极为客观。自然科学的确讲究理性、逻辑和客观性,迄今它已经积累了难以撼动的知识大厦、最为坚固的理论体系,产生了最有效力的技术,不可逆地改变了地球和人类历史的进程。但是,自然科学从来不是孤立发展的,历史上也从来不存在一个边界清晰的叫做自然科学的东西。
 
自然科学是与其他社会文化交织在一起缓慢发展而来的,这一点可从如下3个方面得证:(1)从业人员。历史上许多大科学家,同时也做别的事情,或当大大小小的官员,或做哲学家,或当教士,或从事神秘的炼金术。自然科学作为一种职业,直到19世纪才算正式出现。“科学家”这个名字也出现得相当晚。(2)这些人员所做的“研究”工作。他们的“研究”,不限于我们今天事后用科学方法所界定的科学研究。他们所作的研究在当事人看来是一致的,并不存在我们事后所认定的严重矛盾、内在冲突。(3)他们所追求的目标。炼金术士与科学家的工作既有现实的功利考虑,也有长远的终极关怀,有的很在乎灵魂能否得到拯救,如对万物至理、对永生、对圣杯的追求。
 
易让人联想的书
 
马歇尔著的《哲人石:探寻金丹术的秘密》,共7章,从中国开讲,讲到印度、埃及、阿拉伯世界,再讲到罗马和整个欧洲。作者通过半游记的形式,讨论了世界各地(不包括美洲)的炼金术文化,以及相关科学技术史。应当说,此书的内容,我们是不熟悉的。不过,阅读的过程倒引起不少联想,仅凭这一点,这就算一部好书。古德曼曾说过,能够让读者转移视线的文本是有价值的。
 
我首先想到的是中国电影《疯狂的石头》。如果把科学的价值狭隘化到想象中的一个物质实体,它确实有可能像电影中的那块宝石。各色人群,特别是盗贼,对那“石头”十分用功,都想得到它。其中真真假假,在马歇尔的《哲人石》有类似的版本。“哲人石是一块石头,又不是一块石头。它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也是最普通的东西;寻找它是最困难的,却也如儿童的游戏;永远无处寻觅,却又随处可见。”(510页)自然科学究竟想做什么?实际上是怎么做的?目前它做到了什么程度?我们从类比中可以得到许多启示。
 
其次想到的是外国小说、电影《达•芬奇密码》。丹•布朗的这部小说和电影我都仔细看过,也看过他的小说《数字城堡》和《天使与魔鬼》。在丹•布朗的作品中,科学与宗教、巫术、炼金术以难以想象的紧密程度联系在一起,几乎是同一伙人在做着我们今天看来完全不同的东西。这当然是从今天的眼光来看昨天,那么在未来的某一天,人类回头来看今天时会如何呢?我想会有类似的感觉。
 
今天的科学家们也在为了不同的目的,或名义为着同一个目的,好比标语“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却做着不同的事情。《达•芬奇密码》中提到了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他们是神秘宗教组织的成员,甚至是隐修会的大师。史实可能没有小说叙述得那么生动,但大体上还是靠谱的,属于合理演绎的范围。艺术来源于生活也可以超越生活。但通常的科学史是不提这些的,即使提到,也认为那些科学家人格分裂,有一面是好的、对的,另一面是坏的、错的,并且后者妨碍了前者的发展。比较常见的论断大致是:如果牛顿不搞炼金术,他的科学成就可能更大。实际情况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也有这种可能:如果牛顿不搞炼金术,他也许也不会搞“正规”的科学研究,也许根本成不了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
 
在牛顿那里,研究炼金术与研究天体运行、光学规律是类似的事情,他本人可能不愿意细加区分,他也可能把炼金术看成更理性、更神圣、更崇高的行为。回头看中国上一世纪的人体科学、特异功能研究,也许有类似之处。我们认为特异功能研究是不同于常规科学研究的另类工作,但是它的热情支持者(包括重量级的科学家)可能不这样认为。
 
读《哲人石》这样的书,我们也许会更好地理解开普勒、达•芬奇、牛顿、波义耳,以及他们那个时代的科学与信仰,甚至包括理解当代的科学。
 
哪些是可信的?
 
我花了半个月读马歇尔的书,一直在猜测他的动机,一直在构想他是怎样一个人。旅行家、历史学家、神秘主义者、宗教研究专家?他曾多次表露个人对于金丹术,特别是对内丹术和密宗的强烈兴趣,以及是否还有圣贤实际掌握着某种高超技术。他也部分为此周游列国,亲自拜访相关研究专家。由于有游记色彩,这部实际上比较枯燥的《哲人石》,读起来还算有趣。
 
不过,我并不全信他书中的描述。以第一章第二节的开头为例,他写道:“然后我又飞越绵延2000多英里的万里长城,它是唯一在太空上能用肉眼看到的人造建筑。我的目的地是中国的首都北京。”(第3页)从太空中用肉眼是不可能看到长城的,通过简单的光学计算或者根据常识推理,都可以判断这一点。多名宇航员也明确说没有看到长城。如果能够看到长城,自然也能看到高速公路、机场跑道、拦水大坝等人工建筑,于是也就无所谓“唯一”了。当然这不是马歇尔的发明,在此他只不过未经判别就转述了某种传说。那么关于金丹术的转述,他能做到什么程度呢?他有很好的判断力吗?金丹术是更复杂的事情。
 
当我再仔细看时,发现问题更多。马歇尔说,从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乘飞机到北京,“坐在飞机上,眺望窗外,可以看见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脉。在东北边,是无边无际的红褐色的戈壁大沙漠”。(第3页)马歇尔真的看到了喜马拉雅山脉了吗?对此我颇怀疑,他看到的极可能是昆仑山脉,昆仑山脉也很雄伟,也有皑皑白雪。我也曾从飞机上拍摄过昆仑山脉清晰的雪山。飞机从塔什干到北京,航线不会拐个大弯折到南部去然后再向北飞到北京。即使从塔什干南部的阿富汗之喀布尔或巴基斯坦之伊斯兰堡到北京,一般也从新疆上空飞往北京,不会飞越喜马拉雅山脉。
 
不过,总体上看,这是一部有趣的书,介绍了大量知识,讲述了许多有特色的亚文化。
 
末尾,我想引用马歇尔的一个提法,我赞成他的这一见解:“金丹术士比任何人更清楚,他们是在玩火。”(第13页)无论在字面上还是在隐喻的意义上,这都是对的。
 
石头不疯狂,是人在疯狂。
 
E-mail推荐
相关新闻 当周新闻排行
对“科学小说”概念的一点疑问
科学拯救濒危食肉动物
军事图书 记述80载战火春秋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将帅回忆录:军事图书的别样风景
“小小化学家”活动在京举行
《传染病研究》: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更需接...
倪文东书法篆刻展在北京炎黄艺术馆举行
千年古方六味地黄丸化学成分查明
中科院女博士论文造假真相始末
人类唯有甘拜下风 西洋跳棋人工智能程序...
中科院专家调研惊人结果:养鸡场大部分死...
美天文学家发现迄今最大的宇宙负离子
科技部 区域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行动项目...
《科学》:恐龙主宰地球并非一日之功
《自然》:冰川洪水造就英伦三岛
京ICP备07017567
Copyright @ 2007 科学时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