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 闻 论 坛 博 客 分类信息 资料贴吧 科学家 实名举报 E-print
       直播 | 科学时报系列 | English | 电子杂志 | 邮件订阅 | RSS | 返回首页   
科学网首页>新闻中心>正文
茨威格:伟大心灵的岁月回响
 作者:钟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7-7-26 9:35:59 小号字 中号字 大号字


“茨威格系列作品”《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受访者 北京大学德语教授 张玉书
采访者 本报记者 钟华
  

通过徐静蕾自拍自导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很多年轻人知道了奥地利作家斯台芬•茨威格。而事实上,更多的中年人,在他们年轻的时候是通过张玉书,通过他翻译的茨威格小说而认识这位伟大作家笔下的世界和他描写的不朽爱情。
 
今年7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茨威格系列作品,包括两个中短篇小说集:《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部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和一部人物传记《一个政治人物的肖像》。这些作品全部由著名日尔曼学者、北京大学德语教授、国际茨威格学会理事张玉书担任翻译。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张玉书教授,让他跟大家分享他与茨威格小说的故事,以及茨威格留给我们这个时代的震颤与感动。
 
茨威格也许会给我们一点启示,生活里面有一些很美好的东西,我们还是要让它写得很美好,要把它变得很美好。
 
记者:上海译文出版社这次推出的斯台芬•茨威格系列,选本和选文是如何确定的?跟你以前的版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张玉书:我以前在发展出版社出过3卷版,也是两个中短篇小说一个长篇小说,是有几个同行跟我一起译的。这次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茨威格系列都是我翻译的,在我以前出版的中短篇集子的基础上,又添加了我重新翻译和新译的一些作品,几乎囊括了所有我翻译的茨威格小说。这样能给读者呈现出我的茨威格小说翻译工作的全貌。
 
在这套系列图书中,我还专门为读者写了一些导读文章,包括《导言》、《关于茨威格的中短篇小说》、《关于富歇的传记》等等,读者能够对他的生平、创作情况有更全面的了解。
 
记者:作为国内翻译、研究斯台芬•茨威格的专家,茨威格的作品是如何进入你的视野,并萌生翻译他的作品的念头?
 
张玉书:最早看见的茨威格小说是《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1965年在《世界文学》上看见的这个作品,后来经了解是一个历史学家翻译的,我当时就觉得怎么能有这么好的作品啊。结果正好在外文书店看到了莫斯科出版的《茨威格小说集》,我就把它买来了。看了以后,才发现《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只是其中之一,我觉得更感人的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但是当时“文革”很快就开始了。
 
开始翻译茨威格的作品是在1979年,这也正是春回大地的时候。在十年动乱的时候,在我们的文坛是没有爱情的。在8个样板戏里面,非但没有爱情,连暗示爱情的内容都没有。这是扼杀人性的表现。所以当我们看到茨威格的小说,我觉得太好了,他正好非常细致、非常缠绵地把这个问题表现出来了。而且我觉得他的作品中浓郁的抒情性跟我们中国人的审美趣味非常接近。
 
《马来狂人》里的医生,分明是一个被社会唾弃沦落到远东丛林里去的人渣,可是最后,在他的灵魂里还能迸发出一些正义的火花,为了维护一个妇女的名誉,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信守诺言,视死如归。《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更是一曲凄婉动人的赞歌,歌颂至死不渝的爱情的坚贞。在肉欲横行、爱情堕落成商品、婚姻变质为交易的时代,一个少女能爱得这样忘我,这样无私,这样纯洁,使人读后就像在令人窒息的秽气中嗅到一股清香,在满地污泥中瞥见一朵白莲。
 
从这个方面,茨威格也许会给我们一点启示,生活里面有一些很美好的东西,我们还是要让它写得很美好,要把它变得很美好。就像一块糖一样,我们希望它放在嘴里的时间长一点,让我们能好好品尝一下它的滋味。这些就是我在翻译的时候的想法,我也希望达到这样的目的。所以我当时非常动感情地把这些作品翻译出来,我觉得要让我们的年轻人能够读到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的、描写情爱方面的作品,因为这在当时应该说是个空白点,我们应该把它补上。这个效果应该是达到了,很多年轻人读了以后都很高兴,我想这其中也包括徐静蕾。
 
茨威格的小说,以狂暴激烈的内心斗争,变幻莫测的感情起伏,也就是以内心世界波澜壮阔的变化和深刻尖锐的矛盾来动人心弦。
 
记者:请你谈一谈斯台芬•茨威格和他的作品在中国被介绍和接受的情况。
 
张玉书:“文革”结束以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希望我能赶快翻译茨威格的比较好的小说,我就选了《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家庭女教师》、《看不见的珍藏》,由于当时的环境限制,还是尽量在爱情方面少选一点,这4篇小说里只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直接描写爱情的。但是就是这篇小说就使得学生很喜欢了。
 
后来出版社希望我能马上出一个小说集,我就找了几位同行一起翻译,出了最早的茨威格小说选。再以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他的作品一篇篇地翻译出来了。到1981年的时候,恰逢茨威格诞辰100周年,我就把他的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也译《爱与同情》)翻译出来,在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在一个暑假里翻译出来的,因为时间紧,翻译得很吃力,但同时也很开心。
 
此外还有传记,我首先接触到的就是这个富歇的传记,还有一些著名作家的传记,这也是他创作中的另外一大方面。他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对伟大作家进行研究,也是很有特色的。这也说明他是一个知识很渊博的、学者型的作家。
 
记者:茨威格小说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他和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里亚克被公认为本世纪欧洲文坛3位出类拔萃的中短篇小说家,但是和另外两位作家相比,茨威格在中国似乎被介绍得少一些。
 
张玉书:茨威格的小说,不用众多的人物,广阔的历史背景,绚丽多彩的风俗画面,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来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而是以狂暴激烈的内心斗争,变幻莫测的感情起伏,也就是以内心世界波澜壮阔的变化和深刻尖锐的矛盾来动人心弦。这就是他作品能够跨越时代和国界,获得一代又一代读者喜爱的原因。
 
在中国,对法国文学、俄国文学的介绍都是强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写文章的人很多,研究的人也很多。相对而言,研究茨威格的人就少得多了。德国文学没有自己的刊物,《世界文学》也只给它很小的篇幅,你看看每一期的《世界文学》里面有多少篇幅是给德国文学的?所以相对来讲,茨威格就不如其他人介绍得多了。
 
其实在德国也有这样的情况,我在德国讲学的时候,很多学生以前也没读过他的书。因为在德国有12年的法西斯统治,由于茨威格的犹太血统,在这段时期里,所有的大学、图书馆都不得有茨威格的作品出现,所以现在的教授们在做学生的时候就没有读过茨威格的作品,当然他们也不会作这方面的研究。所以我的几个德国朋友近几年才开始带他们的学生作茨威格研究。
 
所以一方面,茨威格的书一版再版,大多数读者读了觉得很高兴,另一方面,在学术研究中谈论得却比较少。
 
我觉得很有必要为茨威格正名,他绝不是只会写风花雪月,他在短篇小说中所表现的人类的情感,对社会的揭露,往往比很多长篇小说还令人震撼。
 
记者:你曾经提到一个误区,就是一般研究者人云亦云地侈谈茨威格是个不问政治的作家,只会描述人们的变态心理,刻画人们的畸形激情。是不是很多阅读者也是这样误读了他的作品,所以就不去作更多的研究了?
 
张玉书:是这样的。茨威格取得成功的内在原因乃是他对人类的关爱。茨威格小说中描述的激情乃是人之常情,并非畸形变态,即便是他的写作态度也并非著文自娱,而是表达他对女性的尊重、对人性的讴歌,对那些受欺凌、遭唾弃的畸零人的同情。
 
有一些人认为茨威格是通俗小说作家,这是很不公平的。我在德国讲学的时候,跟一个搞跨文化研究的德国教授合开一门课,两人从不同的文化出发共同研究茨威格。我们俩就好像是打擂台一样,上课的时候,我们各讲一段,然后让学生看同样的东西,大家一起谈论。我们的观点针锋相对,他一开始就把茨威格的作品定位为通俗小说,而我则把小说一篇篇地分析,证明为什么说它不是通俗小说,在文艺理论方面它有哪些特征,怎么采用内心独白等等。后来课程结束的时候,他说:“你在这堂课上,至少说服了一个人认为茨威格是一个伟大的作家,这个人就是我。”我当时挺感动的。
 
只要大家非常客观地阅读和评价茨威格的小说,一定会认为这是很出色的作品。我觉得很有必要为茨威格正名,他绝不是只会写风花雪月,他在《象棋的故事》、《看不见的珍藏》等短篇小说中所表现的人类的情感,对社会的揭露,往往比很多长篇小说还令人震撼。
 
E-mail推荐
相关新闻 当周新闻排行
华人数学家丘成桐捐资成立丘镇英基金会
PNAS:人体内破坏维生素D的酶被发现
教育部:贷款大学生毕业两年内可先不还款
《新科学家》:“手机电磁辐射致病论”无...
《自然》:含氮酸雨可减缓温室气体效应
《自然》:新型纳米纸张比铁还硬
《当代生物学》:植物适应环境变化机理被...
华人科学家最新研究确定肌体“痒”基因
千年古方六味地黄丸化学成分查明
中科院女博士论文造假真相始末
人类唯有甘拜下风 西洋跳棋人工智能程序...
中科院专家调研惊人结果:养鸡场大部分死...
美天文学家发现迄今最大的宇宙负离子
科技部 区域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行动项目...
《科学》:恐龙主宰地球并非一日之功
《自然》:冰川洪水造就英伦三岛
京ICP备07017567
Copyright @ 2007 科学时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