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 闻 论 坛 博 客 分类信息 资料贴吧 科学家 实名举报 E-print
       直播 | 科学时报系列 | English | 电子杂志 | 邮件订阅 | RSS | 返回首页   
科学网首页>新闻中心>正文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作者:杨新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7-7-26 9:35:59 小号字 中号字 大号字


国务委员陈至立(左三)与全国政协副主席刘延东(左一)在“袁隆平同志

进事迹报告会”上与袁隆平夫妇合影。明健飞/摄文/本报记者 杨新美 

饥荒,人类史的开启时就出现了。现今,幸福的生活让人们忘却了饥荒的存在,忘却了饥饿仍然是全球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触目惊心的数据表明了事实:全球有8亿多人受到饥饿的威胁,有3亿儿童长期遭受饥饿折磨……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给饥荒中的人们带去了希望。近日,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报告文学力作《不再饥饿——世界的袁隆平》用平实、朴素的文字讲述了袁隆平的科研与人生历程。
 
世界的袁隆平
 
7月24日,“袁隆平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召开,国务委员陈至立,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刘延东亲切会见了袁隆平,袁隆平也将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报告文学《不再饥饿——世界的袁隆平》送给了陈至立和刘延东等人。
 
作为一部报告文学,《不再饥饿——世界的袁隆平》从人类饥饿史和世界粮食安全的高度展开叙事,着重描写了袁隆平的成长经历、感人故事,并以此展示和平崛起背景下的中国为世界所作出的贡献。书中,理性的书写与平实的风格,使其具有了大度与从容,同时,又不乏激情与诗意,并体现了思辨的力量。本书情理交融,图文并茂,配有近百幅袁隆平各个时期的工作和生活照片,既有世界的背景、历史的深度,又具有科学的力量和感人的细节,全面深入地反映了袁隆平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全书共分5章:“饥饿,一个世界的幽灵”、“雪峰山深处,农校教师挑战世界难题”、“追赶太阳到天涯,突破实验的瓶颈”、“从杂交稻到超级稻,谱写绿色神话”、“捧出金灿灿的种子,造福世界人民”。书里讲述的袁隆平先进事迹能让读者为其科学精神和科学品格感动,使读者近距离地认识、了解和学习袁隆平。
 
袁隆平宠辱不惊、淡泊名利、热爱生活、健康快乐,是时代的典范。袁隆平身上体现的敢为人先的精神,是科学家的应有特质。该书的作者之一、策划人邓映如表示,袁隆平的事迹有深厚的影响,站在世界视野的高度出版一部反映他科研人生历程的图书是有必要的。在此之前,图书市场上出版的关于袁隆平的传记已不下10种,湖南文艺出版社也曾出版过,但大多数出版后也就悄无声息了,所以他们重新策划出版了《不再饥饿——世界的袁隆平》。
 
以往介绍袁隆平的图书往往追求文学性、故事性。在图书市场里,传记类的图书很容易被淹没。而这本书定位为报告文学,必须要有新视角、新思路。邓映如认为,该书是在一个世界的历史背景下对袁隆平的事迹作出综述,把袁隆平置于世界历史坐标上面来看,他发明杂交水稻的意义,让读者明白,多年来他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以及他的科研成果对中国乃至对世界都有着很重大的意义。
 
让世界不再饥饿
 
邓映如介绍说,《不再饥饿》一书最大的特色是在事件的每一个发展过程中,加入了作者自身对袁隆平的理解、评点和看法,把一些同期的世界研究成果和进展罗列在一起,以此凸现一个中国科学家的独到之处。
 
内容上,该书强调的是一种比照。杂交水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一个科研瓶颈。袁隆平认为中国是一个水稻王国,外国人干不了的事情,中国人不一定干不了,所以袁隆平努力去尝试。通过上万次的试验,最终袁隆平找到了解决方法。袁隆平的创新理念贯穿整本书之中,袁隆平的不断否定、不断创新,实实在在地解决了粮食的问题。这本书突出了袁隆平的气魄,中国人的气魄,突出了一个中国科学家的百折不挠的精神。
 
邓映如说,“饥饿,一个世界的幽灵”一章是该书的重点,该章节从世界反饥荒的背景下展开叙述,强调了历史上的饥荒对人类造成的威胁,让历史上的饥荒问题、人类为饥荒所作的贡献以及目前世界上饥荒现象等情景都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感觉到饥荒的背影并没有远去。从历史上讲,人们对粮食一直有一种渴望,尤其是农民。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杂交水稻的推广使我国由一个缺粮国家,变成了世界粮食援助国,袁隆平在其中所作出的努力与贡献自然不言而喻。
 
这本书的另一个特点则在于真实。“我们的创作更接近科学的真实,应该是到目前为止最能真实展现袁隆平风采的著作。”邓映如介绍说,为了创作本书,他们找到袁隆平的夫人、学生和助手等了解到很多第一手资料。
 
起初,书名定为“世界的袁隆平”,但邓映如认为,从杂交水稻的意义来看,杂交水稻解决的是人类饥饿的问题,“不再饥饿”既是一种中国目前的现实,也是全球的一种良好的愿望。邓映如希望能通过对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的宣传,使世界上那些还处于饥饿的人群因杂交水稻的推广而得益。
 
据了解,在中文版出版的同时,《不再饥饿》一书的外文版也即将出版,湖南文艺出版社正与外文出版社合作,将该书翻译成英文和其他语种,向世界同时发行。
 
E-mail推荐
相关新闻 当周新闻排行
华人数学家丘成桐捐资成立丘镇英基金会
PNAS:人体内破坏维生素D的酶被发现
教育部:贷款大学生毕业两年内可先不还款
《新科学家》:“手机电磁辐射致病论”无...
《自然》:含氮酸雨可减缓温室气体效应
《自然》:新型纳米纸张比铁还硬
《当代生物学》:植物适应环境变化机理被...
华人科学家最新研究确定肌体“痒”基因
千年古方六味地黄丸化学成分查明
中科院女博士论文造假真相始末
人类唯有甘拜下风 西洋跳棋人工智能程序...
中科院专家调研惊人结果:养鸡场大部分死...
美天文学家发现迄今最大的宇宙负离子
科技部 区域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行动项目...
《科学》:恐龙主宰地球并非一日之功
《自然》:冰川洪水造就英伦三岛
京ICP备07017567
Copyright @ 2007 科学时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