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 闻 论 坛 博 客 分类信息 资料贴吧 科学家 实名举报 E-print
       直播 | 科学时报系列 | English | 电子杂志 | 邮件订阅 | RSS | 返回首页   
科学网首页>新闻中心>正文
高考恢复的意义究竟何在
用贬低农民、工人的方式,来突出知识在现代社会中的功用,实在不合时宜,而且,对于亟待革新的大学,实在南辕北辙了。
 作者:顾晓鸣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7-7-24 0:36:34 小号字 中号字 大号字
 
今年是“文革”后恢复高考30周年,多家媒体都推出了颇具规模的纪念版面和节目。我也有幸参与了纪念日那天作为特约评论员的现场直播;同时,受东方卫视委托,为5集的纪念性谈话节目作了正式策划。在这过程中,拜读了各界人士的各种见解,分享了人们的庆幸和欣快的心情,不过,在电视里看到一些情景,却令我对中国高教生出深深的忧患。
 
今日功成名就的人们说,因为高考使一个农民成为一位校长,高考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这话听上去没有什么不对,类似的说法在媒体乃至广告中经常遇到。但,卖复习材料的广告,用这种说法来诱导广大群众用天价买他们的那些“东东”,还可视作商人的忽悠之术;但正式纪念高考,却用贬低生产第一线的农民工人的方式,来突出知识在社会层阶中上爬的功效,不但太不合时宜,而且,对于亟待革新的大学,实在南辕北辙了。固然,这里有说话者境界高低和一不小心泄露“皮袍底下的一个‘小’来”的机理,但名正言顺白纸黑字地渲染和传播,就值得深刻反思了。
 
我这个年龄,从中学时期,年年两次参加双抢、三秋学农劳动,到1962年考入大学,参加三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亲身体验了一个享用农民劳动果实、而从未碰过泥土锄头的城里孩子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变化,尽管其中有许多左的过分做法,但人人生而平等的国际理念,在自己的这一体验过程中是深入骨髓的。
 
难道恢复高考就是让人不做农民工人,做某种人上人吗?有人也许会认为,我这样一种提问法,是以个别人的观点以偏概全,但我不那样想——今日大学里,包括相当一部分研究生里,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观念,确确实实已从其应有的宏大意义,下降为通过高分考取热门专业、找到好工作、取得社会地位、发财致富的极为实惠的意念。其现实表现几乎无须我耗费笔墨来铺陈罗列,我要说的,是这些现象的社会认知误区,恰恰与恢复高考意义究竟何在的问题是深刻关联的。30周年的时候,如何用慎重严肃的方式来研究和讨论这个问题,对于我国高校的改革和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我在东方卫视夜新闻的直播中明确地说:人之作为人,人之被称为智人,最根本的一点是,他具有求知的本能,有无尽的需要和无限的潜能,“文革”取消高考,用左的名义无情地压抑和摧毁年轻人的求知心和学习的权利——就是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那位从农民成长成才的高玉宝的振聋发馈的呐喊——我要读书。正是在这一点上,才能合理而雄辩地对今天的高考招生制度,和“文革”中由基层党政和群众推选的工农兵大学生入学制度,加以区分。
 
1977年10月21日公布的恢复高考的决定,其关键的话是: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城知青、复员军人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名。这意味着从此每位有志于求学的共和国的青年都有了求知和从事知识创造的权利。这是中国文化史中划时代的大事件。因而,即使“文革”之前已有的高考也不能与之同日而语,甚至二者是根本不一样的。
 
高考招生制度的重建,极大地激发和激活了蕴藏在中国亿万群众中的学习积极性和知识创造的主动性,因此,不仅仅在因高考成功而入学的青年中出现了层出不穷的人才,而且在整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社会风气的形成过程中,在没有考取的青年中,也涌现出无数杰出的人才。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为东方卫视纪念高考恢复30周年专题作的策划中,特别安排了考取成才者与未考取成才者的对话,入正规大学成才者与自学考试成才者的对话等等。就拿上海一家大报特别采访的徐俐(中央电视台资深新闻主播,两获国家政府奖、华语节目主持人金奖)等落榜者今日骄人的成就来说,他们的求知和创造的历程,虽然不是发生在入学中,但他们能成功,也正是缘于由高考恢复而促成的整个社会氛围。
 
认识到这一点是特别重要的,因为,眼下应试教育的高考,已暴露了许多需要改革和创新的问题,甚至弊端。根据我上述的认识,这些不尽如意之处,恰恰是因为人们有意无意地以太实惠的心态去看待大学入学考试,有意无意地用考取看成中举似的荣耀,把入学读书比作天之骄子,从而,使高考和大学学习在不经意间一步步地物化和异化了,加之后来又将知识与论文计数、刊物名望挂钩,论文又与名和利直接联系起来,这一切反馈到中小学甚至幼儿园托儿所,使得求学多少脱离了作为智人的人类求知的内驱力,而成为一种改变社会身份、居住户口、地位层次和就业筹码的手段;中学考取大学的“中举率”为教学的目标,大学则以入学分为自豪,抡状元、捧状元,令人很有点不知今夕是何夕之感。
 
本来是“考试面前人人平等”之内涵的“学习面前人人平等”的真谛,有可能蜕变为:人因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成绩而变得不平等。因此,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当我们深情回顾高考恢复30周年时,更要深刻地前瞻与21世纪改革开放实践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的新形态和高校入学考试的全新设计。其中,校长们又是关键的关键。我一直说,我国教育界有一个明显的逆相关——教育阶段越低,相关领导和教师对教育和教学的理论的重视程度越高:学前教育机构,在理论和方法方面,明显比大学要投入更多,更为重视。所以,今日在纪念高考恢复这件事上反映出来的理念和潜意识,提醒我们要认真梳理和重建正确的大学观、高考观和知识观。
 
当前,各界对高教改革的呼声很高,尖锐的批评几乎天天可以听到;恨铁不成钢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唯有端正学习和考试的态度和认识,才能根本改变作风,走出新路。这也正是高考恢复30年的盛事带着我们进入自主创新新时期,向我们提出的不可推诿的历史新任务。一切有幸工作在高教岗位的同志要更努力才好啊!
 
E-mail推荐
相关新闻 当周新闻排行
回忆在中国人民大学就读时的二三事
大学的目的是什么
陈望道 执掌复旦25年
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制度
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变革
高考改革:要变一条跑道为多条跑道
占领世界一流地位
徐州师范大学拓展“三下乡”活动内涵
学术界作假隐藏“四姨太”效应
千年古方六味地黄丸化学成分查明
8位科学家获06年度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奖
张鸣:名校财大气粗争状元 说白了是在争...
导师变“老板” 学生叫错了还是导师做...
华裔科学家沈华智、陶哲轩荣膺英国皇家科...
中科院女博士论文造假真相始末
纳米热变成纳米冷 冷暖变化需科学对待
京ICP备07017567
Copyright @ 2007 科学时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