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通过小说传播一定的科学知识,很早就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古代,不少人就作过种种探索。中国的科学小说从来就不是什么舶来品,而是在中华大地上随着时代、社会、科学和文学不断发展的基础上诞生的。古代不少人像张衡、李时珍、杨雄、苏易简等等,就连大诗人李白,也还有过反映当时冶炼情景和技术的诗篇。虽然他们的成就有的人最突出的是在文科方面;有的人最突出的是在理科方面;也有的人则是在这两个方面都很突出。他们在努力掌握这些知识,增强自己这两方面素质的过程中,也促成了他们各自自身思维方法、治学方法、研究方法等等的形成,而这些,正是人们一生能否取得重大成就最重要的东西和要素之一。
纵观古今中外,企图利用小说的形式传播一定的科学知识的,也绝非仅有,一大批文学家、科学家、科学家兼文学家的作家,都曾作过种种尝试,进行着多种探索。利用小说传播科学知识的问题很早以前就已经被人们所重视,科学小说除了小说的那些一般社会功能外,它传播科学知识的作用,已经是不容抹杀的事实!
在中国古代很多文学作品中,包括一些故事和小说,都为我们传播、保存了当时很多的科学信息,为我们今天研究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今天这方面科学技术的研究起了一定的作用;我认为从某种角度可以这样讲,战国时期的《刻舟求剑》已具备了我们今天所说的这种“科学小说”的雏型。这篇作品客观、真实地描述了那个楚人是怎样在寻找坠江之剑的,把一个事物静止、运动和相互间关系的问题,通过这个故事摆在了人们面前。这是运动学中的一个原理,作者在这里,不是靠说教,靠解释术语、道理,而是通过人物、故事在进行反映,这正是科学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和长处。故事反映了科学的道理,我们却看不出说教的痕迹。在战国时期,人们已对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的问题有了关心,《尸子》等一些著作也有记载,《刻舟求剑》就为我们留下了研究当时人们对这方面认识的一个重要资料。
在我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小说创作盛行,产生了许多作品,这些小说虽然篇幅短小、叙事简单,但它们已有人物性格的刻画,初具了小说的规模,为唐传奇和以后的小说写作积累了经验。就利用小说传播一定的科学知识而言,也为我们留下了不少值得研究的作品,这个时期出现的《曹冲称象》,就很具有代表性,从某种角度和它对后世的影响来看,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曹冲称象》就是中国古代一篇难得的科学小说。在这个千古传诵,妇孺皆知的故事中,年仅六岁的曹冲,利用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的重力等于水对物体的浮力这一物理原理,解决了一个连许多有学问的成年人都一筹莫展的大难题。《曹冲称象》故事完整,有人物描写,它所涉及的科学知识与道理,是融合在故事和人物的描写之中,而且作品的故事性很强,作者充分运用了文学的手法和科学的原理来为作品表现曹冲的聪明智慧服务,收到了非常好的创作效果。目前以《曹冲称象》为题材的各种故事版本、连环画以及影视和多媒体作品等的出现,不仅使《曹冲称象》所反映的思想和科学知识更加广泛地得到了传播,而且在促进这些艺术品种的发展和完善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曹冲称象》已被收在今天学生的课本中,使学生在语文、自然科学和文学与科学结合以及思想教育方面都能得到很好的启示。
对于《曹冲称象》也有不同的看法,台湾科学史协会主席、台湾大学的刘广定教授明确认为曹冲称象“这段记载有疑问”。清代学者梁章钜在《三国志旁证》一书中,就对曹冲称象一事质疑,他认为曹冲所称的象是孙权所献,在建安十三年之前,也即曹冲逝世前(公元208年),孙权不过只领江东六郡,何来大象呢?他明确指出“引事妄饰也”。他的怀疑很对,但有个问题大可商榷,即曹冲称象一事的年代,他是以建安十三年为据,来判断孙权有无大象,但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把曹冲称象一事发生的时间确定得更准确,那时曹冲“五六岁”,正是建安五年,当时的孙权还只是“会稽太守”,就更不可能有大象献给曹操了。亚洲象生活在印度一带,我国云南南部也有,从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动物饲养等情况看,当时“中土”不具备有大象的条件。梁章钜还在书中提出了他的推断:“置水刻船,疑算术中本有此法。”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解答了梁章钜的疑问,他认为曹冲称象的故事并非来源于算术,而可能是来源于佛经,而后张冠李戴,安在曹冲头上。不管最后的结论如何,这些对我们今天研究科学小说来说,却是十分有益的。因为从上面的资料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曹冲称象》在《三国志》中有记载,故事本身就是历史的一个事实存在,是那个时代科学与文学结合,有“科学小说”这类小说影子存在的一个证据;二、《曹冲称象》符合我国对浮力原理的认识,这是用小说形式成功反映科学的一个很好证明。对《曹冲称象》的不同看法,也正好说明这篇科学小说作者的独具匠心;三、曹冲称象是他在“五六岁”时发生的事,有赞扬“神童”,鼓励人们自幼好学、热爱科学的用意,这不管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讲,都是很有意义的,这也再一次向我们说明了科学小说反映现实、体现时代精神的重要性。
很多学者对我国晚清时期与科学小说有关的问题都作过研究,已有不少论著。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一些学者在对晚清一些反映现实科学的小说和科幻小说进行研究后也认为:“当‘科幻小说’独立发展而不在担负普及科学的任务时,要求确实遵守科学知识的‘科学小说’与允许在科学知识基础上想象推理的‘科幻小说’之间的壁垒就更加分明了。就字面上言,‘科学小说’忽略了小说的幻想性,易被解读为记载科学的小说;‘科学幻想小说’正可清楚表达‘科学’、‘幻想’、‘小说’三要素结合的科幻特质。笔者在《论科学小说》一书更开宗明义地表明:这里所说的‘科学小说’,不包括也不等于‘科学幻想小说’。可知当今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情况与普遍语言习惯,‘科学小说’与‘科幻小说’的分化已经势在必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