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简称科学基金)是我国资助基础研究的重要渠道,多年来在营造良好交流环境,鼓励科学基金承担者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做出了一定成绩,这其中,项目资助体系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合理的资助体系是适应形势发展和科学家需求的项目类型的集合,是发挥科学基金导向和效益的资助平台。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有的项目类型自设立以来就受到基金承担者们的拥护,也有的项目类别随着时间推移不再活跃。本文针对目前科学基金资助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未来的资助体系调整以及更好地发挥现有项目类别作用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把握资助体系的目标和定位
基金委“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源头创新、科技人才、创新环境、卓越管理”四大战略,是基金工作的战略目标。国际合作与交流作为科学基金资助体系的一部分,同样要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培养优秀人才、优化基础研究发展环境、保障科学基金使用效益为己任。
“十一五”期间,基金委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应建立以上述四项基本任务为目标,一般合作交流、实质性合作研究、引才育才三大项目群并举的资助体系。具体包括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含在华举办国际会议项目)、含研究经费的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包括重大合作研究项目)、引才引智项目。
该资助体系将紧密围绕支持实质性合作项目、引才育才、营造良好环境、完善基金制这四项基本任务,以此为平台有效地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资助工作。在研究资助体系的过程中将抱谨慎而客观的态度予以审视,正确看待各类项目的优势、潜力和不足,既要有不破不立的勇气,又不能盲目武断。
集成和提升人才项目类型
目前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中与人才相关的有海外留学人员短期回国工作讲学、“两个基地”专项这两类。设立的初衷是针对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目标,在一定时期内有其存在的基础,并发挥了良好的作用。鉴于科学基金人才资助体系中还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外籍)、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香港澳门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三大类,为更好地统筹引才引智工作,建议将以上五类项目作为与境外青年学者相关的人才项目体系统一考虑,对有的项目予以归并集成,避免资源分散。其间,应考虑如何顾及那些年龄大于45周岁的海外华人学者。
吸引国外非华裔优秀学者
长期来华合作研究
随着国内外学术交流日渐频繁,一些非华裔的国外学者来华从事长期(一般指3个月以上)合作研究,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个苗头,应该给予重视和支持。以往基金委曾提出对外国科学家长期来华给予鼓励和支持,但缺乏针对性的资助途径。鉴此,建议设立针对这类人士的引智项目类别,以明确的渠道来吸引国外优秀科学家参与国内基础研究。
大力支持在华举办学术讲习班
几年来,科学基金注重支持国内科研单位承办针对青年学者和学生的国际学术讲习班,从实施效果来看,是一种值得着重资助的交流形式,对培养青年人才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建议从现有的“在华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渠道对这类国际学术讲习班继续予以支持,尤其是重点资助邀请国际一流科学家授课、面向全国青年科研人员的系列讲习班。
梳理项目管理过程
目前部分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在受理、评议过程中存在特殊性,审批流程和管理模式有一定差异,尤其是基金委与境外基金组织共同资助的协议类项目,在受理时间、评议流程、评价体系等方面有若干不同之处,这给基金委相关部门增加了工作难度。对此,应结合国别政策研究,从资助体系和管理办法入手,本着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梳理管理过程,尽可能规范统一操作流程,以提高管理效率,充分发挥资助体系的平台作用。
资助体系的调整和作用的发挥,不仅需要基金委内部各部门密切协作,更需要与委外科学家紧密合作。我们应本着与时俱进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不断完善资助体系,适当调整资助项目类别,形成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资助格局,大力培育和推进高水平、实质性的国际合作研究和人才培养,发挥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资助体系应有的作用。
(邹立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合作局外事计划处处长;
韩建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合作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