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不安全因素贯穿于食品供应的全过程,各大类食品均存在安全隐患。”在日前召开的“2007首都食品安全论坛”上,一位专家语出惊人。
这位专家还说,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屡有发生,食品中微生物超标、农药兽药残留超标、重金属超标现象突出,阜阳奶粉、红心鸭蛋、多宝鱼、福寿螺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令人心有余悸。当前,人们对食品的安全健康意识与日俱增。调查显示,北京市九成以上的居民对日常生活消费市场的选择基于食品安全、放心角度考虑,如质量、卫生、进货渠道的安全等,对食品的安全恐惧已经代替了对食物短缺的担忧。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亮红灯,给消费者日常生活带来不便甚至威胁。人们不禁会质疑,究竟何时才能安全放心地选购食品?我国食品安全的监管手段是否有待考证,谁来维护我们的安全?
执法检测、标准体系、检测设备一直是政府食品安全实现有效监管的重要手段。然而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尚未完善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执法和检测部门的漏洞、技术层面的有待提高等问题造成了食品安全的隐患。
食品溯源地:食品安全之源
专家介绍,食品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从农产品蔬菜、水果种植开始,或从肉类、家禽、水产、养殖开始,经过原料加工、处理、制作、运输、储藏、销售,然后经过烹调,最后送到餐桌,完成整个链条,这其中任何一环的不慎都可能带来问题。特别是食品的溯源地,如果提供原料不合格,后期再努力也无法弥补。有关专家认为,溯源体制是消除食品安全隐患的最终解决办法。
这在人口密集的大都市尤为明显,就北京而言,常住人口超过1500万、流动人口超过300万~400万,70%以上的食品供应主要来源于外埠,供应方式采取的是全国“扫描”式。不同季节,会有来自海南、湖南、湖北、华北、东北等全国多个地区的食品供应。因此,食品可追溯机制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
据国家工商总局日前发布的消息,中国已制定10大类、345个品种的安全技术规范,建立食品安全监管监控数据库和追溯数据库。奥运食品安全监控系统、奥运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均已全面启动。另据透露,奥运北京赛事期间,北京还将实行食品安全信息日报告制度和突发食品安全事故零报告制度 。
执法检测陷入怪圈
当人们还未能摆脱苏丹红、瘦肉精、福寿螺等食品安全问题带来的心理阴影时,“纸板肉馅包”、“北京桶装水”又成为被关注的焦点。食品安全问题似乎陷入了“泛滥——打击——暂时缓解——再度猖獗——再打击”这样的怪圈。
追究其原因,隐患之一就是当前食品安全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部门职责重叠、管理职权紊乱及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
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采取的是多机构分段管理模式:农业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质检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和一些食品的市场准入,工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卫生部门负责生产企业卫生许可和餐饮业卫生的监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对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管等工作。这种主体多元化的监管体制,使得部门之间协调成本增加,外加没有建立系统的食品可追溯机制,不可避免地出现执法漏洞。
有关专家在“2007首都食品安全论坛”上指出,目前食品安全问题由5个部门分段监管,是出于我国的国情所作出的决策,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时间的推移,有待进一步完善。例如成立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对有关政府部门和机构进行更合理、更协调的管理。
科技支撑:
解决食品安全尴尬的良药
“受技术水平的限制,在进行农药残留物检测时,一般都需要几个小时。外加对农药残留物的分析检测,有时甚至需要几天才能分析出含有何种农药的残留,销售商、消费者都等不及。”北京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刘清珺主任向本报记者介绍,目前,食品监管部门的检测技术和检测设备普遍比较落后,是制约食品安全体系建设的瓶颈问题。“一方面是大量出现新的食品安全问题,一方面是落后的检测设备;一方面是很多单位购买了昂贵的进口检测设备,一方面实际上很多单位不知该如何使用或只会用最简单的功能。”
刘清珺认为,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科技单位应发挥应有作用,为食品安全检测部门提供技术支持,直接帮助企业建立实验室、制定标准、提供检测服务,而目前,企业和科技单位在这方面都未有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