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为加强太行山区雷电灾害防御,近日,河北省保定市气象局、科技局启动“冀中太行山山区重雷灾地区区域防护技术研究”项目,着手在该市雷灾频发地区作针对性研究,并制定出区域雷灾防护措施。
保定市阜平县海沿村地处小盆地,自2002年建起奶牛养殖场后,这个小山村受到雷灾的频频袭扰。该村村支部书记袁龙介绍,这个由村民贷款建设的奶牛养殖场,4年内已遭受8次严重雷击。其中一位村民被击伤,6头奶牛被击死,15头奶牛被击伤。
据保定市防雷中心统计,海沿村面积约4平方公里,平均年雷击密度达9次,远高于地理条件类似地区的平均密度。经初步勘察,专家分析指出,近年来海沿村雷灾集中的原因主要是:养牛场和挤奶大厅均为钢架结构,吸引空中的雷电在新养牛区大量释放。因此多数雷击不是无法控制和躲避的直击雷,而主要是感应雷。这种雷的感应电流通过钢结构强烈放电,产生强电流场,导致牲畜和人遭受伤害,可通过现有科学防雷手段进行主动防雷。
据了解,“冀中太行山山区重雷灾地区区域防护技术研究”项目依据保定市山区农村状况和雷灾情况,在必要性和可行性上作了充分分析论证,并根据2000年以来的雷灾记录和调查,初步选定10个易发生规模性雷击事件的山区村,进行详细调查、勘测、论证,确定防护方案和工程建设。该项目将分两批建设,一期选取阜平县海沿村和满城县龙居村重点雷灾村,开展项目建设试点;二期选取易县紫荆关水电站、涞源县东团堡村、满城县神星镇南峪村等8个重点村作针对性研究并制定防护措施。雷电防护工程建成后,预计能使直接遭受雷击的可能下降80%,村区落雷密度降到每年6次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