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 闻 论 坛 博 客 分类信息 资料贴吧 科学家 实名举报 E-print
       直播 | 科学时报系列 | English | 电子杂志 | 邮件订阅 | RSS | 返回首页   
科学网首页>新闻中心>正文
《醉翁亭记》 与“欧文苏字”
 作者:马承钧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7-6-8 0:14:26 小号字 中号字 大号字
 
安徽琅琊山素有“皖东第一名山”之誉,笔者直至近日才有机会“到此一游”。此山最重要的人文景观当然是醉翁亭了。该亭掩映于绿林流泉之中,列全国四大名亭之首,亭上有一名联:“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自称翁”,显然来自欧阳修名篇《醉翁亭记》中“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句。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我想,这琅琊山之所以名播天下,绝对是沾了大作家欧氏千古名篇《醉翁亭记》的光,于是脱口念出“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的开篇。
 
今年适逢欧阳修诞辰1000周年,便由《醉翁亭记》忆起“欧文苏字”的佳话来。
 
欧阳修(1007~1072),江西人,出身贫寒,4岁丧父,聪明过人。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刻苦读书,23岁考取进士,遂踏上仕途,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与范仲淹平级。他支持范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后欧不顾自身安危,上书斥责当朝权贵,也遭连累。宋庆历五年(1045年)被贬任滁州太守。滁州地处长江与淮河之间,山高水清、地僻事简、民俗淳厚,很受欧阳修喜欢。加之他施以仁政、治理有方,颇得民心,翌年起常于政事之余去西南郊琅琊山一带观赏林泉美景,携酒畅饮于山水之间,在美酒和美景中欧阳修忘记被谤遭贬之辱,更忘了自己的太守身份,自称“醉翁”。他的沉醉当然不同于官场豪门的狂饮,是回归自然的质朴与洒脱。山上开化寺的智仙和尚见太守偏爱琅琊山,便在泉边修一亭,欧阳修遂题名“醉翁亭”,后又写下《醉翁亭记》,描写滁州山川的朝夕变化和四时景色及与民同乐之情景,洋溢着亲民爱民胸怀和悠闲自适情调,治理滁州的政绩也呼之欲出。
 
当年40岁的欧阳修对此文颇为得意,写成墨宝请人刻成石碑立于亭畔,供人欣赏。几十年之后,因前来拓印者众多,碑刻的字划越来越浅,欧阳修也于1072年去世,下葬于河南新郑。人们就想另请一位大手笔重新书写,纪念这位“六一居士”。公元1091年,翰林学士苏轼(1037~1101)贬谪到颍州(今安徽阜阳)为官。苏乃欧的学生,恩师虽作古多年,师生情意犹在。想当年(1057年)20岁的苏轼应礼部试,主考官正是欧阳修,苏文以忠厚立论,援引古贤施行以人为本的范例,阐发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文章说理透彻、结构严谨、文辞简练而晓畅,极受欧阳修赏识,赞其“脱尽五代宋初以来浮靡艰涩之风”、“读之不觉汗出,快哉!”录取为第二名。
 
此时苏轼诗文及书法已堪称翘楚,滁人就请他书写《醉翁亭记》,他自是最合适的不二人选了!苏轼当仁不让,连写两幅:一幅为草体长卷,世称草书《醉翁亭记》;另一幅以楷书写成,即是楷书《醉翁亭记》,两幅均为翰墨珍品。其中楷书《醉翁亭记》请工匠精心镌刻,使佳作得以碑石传世,日日观者如云,前来拓印者络绎不绝。美景、美文、美书三者兼备,终使醉翁亭以“欧文苏字”而名满天下,成就中国文坛一桩不可多得的美谈。岁月沧桑,《醉翁亭记》石刻到宋末因战乱被毁,只有拓片留传下来,明代取拓片再度刻石,现今保存在琅琊山景区。
 
而草书《醉翁亭记》原稿落入私人藏家之手,到元朝元贞二年(1296年)被大书画家赵孟发现并作跋,长卷上还有书画家赵子固手迹与印鉴。至明代,有宋广、沈周、吴宽等人为之作跋,后又传到文渊阁大学士、内阁首辅新郑人高拱手中,高拱加题跋后通过其妹夫刘巡请来当时名篆刻家文彭刻石。但石刻被刘巡携回家乡河南鄢陵,立于刘氏祠堂。高拱所收藏的长卷真迹,后又被内阁首辅张居正所获。张氏家族败落后,长卷收入明代皇宫。不幸宫中失火,珍品化为乌有!此时留在鄢陵县刘氏祠堂的石刻,也因年头久远而遭受磨损和破坏,幸好新郑高拱的族孙高有闻藏有一份原拓本,清康熙年间据此重新刻石,立于新郑高氏宗亲祠堂。1959年高家祠堂拆除,石刻被送至郑州市博物馆收藏。1999年,新郑市文保所又将其拓印、翻刻,陈列于新郑市西12公里的辛店镇欧阳寺村欧阳修陵园。
 
笔者日前去新郑欧阳寺村凭吊欧阳修陵园,但见草书《醉翁亭记》石刻共用24块青石精雕细刻而成,果然龙飞凤舞、笔力遒劲,尤显珍贵。伫立于《醉翁亭记》石刻前默诵《醉翁亭记》,忆起欧阳修及苏轼的这段文字缘,自是别有一番感慨。全文仅寥寥400余字,写尽了琅琊山的美景与作者游山的心境,笔墨清新、言词酣畅,虽属赋体,却无半点雕琢。文中连用21个“也”字,尤觉音美韵长、如沐春风。记得宋代大儒朱熹曾云,此文的初稿开篇讲四面诸山共用了数十个字,欧阳修定稿时却变成“环滁皆山也”5字,朱熹极赞其“改到妙处”。呜呼,作为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的散文代表作,此文的确完美体现了这位“醉翁”的真性情;而同为唐宋八大家的苏东坡墨宝的饱经沧桑,则为这篇经典平添了无限的传奇与遐想!
 
E-mail推荐
相关新闻 当周新闻排行
神秘使命与茅台同行
袁仁国:茅台运作正常未受传闻影响
“国酒茅台”防伪升级换代
咏雨诗话
游历良乡
从伽利略的斜塔走进徐志摩的诗行
你的一生,都在探索生命的奥秘
李昌钰的“酒瓶观”
06年我国学术论文数排名发布 浙大位列...
邹承鲁:善者好之 不善者恶之 饶毅撰文...
“DNA之父”沃森获得世界首份个人基因...
何毓琦:麻省理工与哈佛博士教育之比较
哈佛教授杜维明:21世纪的人文精神,以...
教育部发布《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
经费·人才·管理 丘成桐九答科学网记者
《科学》:首张牛郎星图像面世
京ICP证07017567
Copyright @ 2007 科学时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