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 闻 论 坛 博 客 分类信息 资料贴吧 科学家 实名举报 E-print
       直播 | 科学时报系列 | English | 电子杂志 | 邮件订阅 | RSS | 返回首页   
科学网首页>新闻中心>正文
催眠的原理与暗示效应
 作者:周琳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7-6-29 0:37:32 小号字 中号字 大号字

 
提到催眠术,人们通常以为这是心理学家的实验或者某些专业人士的表演,认为它跟自己毫无关系。事实上我们经常生活在近似催眠的心理状态中。
 
在心理诊所里,催眠医疗师拿起一颗水晶球来吸引被催眠者的注意力,并慢慢地说:“你开始睡吧!”经过反复暗示,被催眠者闭上眼睛,逐渐进入昏睡状态。其实,昏睡与真正的睡眠不同。昏睡者仍然保持一点清醒,来接受催眠者的暗示。
 
心理医生发现,人们时常会有精神恍惚、注意力减退的时候,这就是一种被催眠的状态。心理医生的分析指出,在下列各种情况下,健康者的被催眠状态较容易发生:疲倦或者意志薄弱的时候;沉浸于个体或信仰的崇拜,放松了对客观的评判;处于完全信任对方的前提下;在紧急状态下,没有意识和思考的余地。这意味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上述的精神状态或多或少都会反复出现。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心理专家对NBA篮球队的比赛进行考察后发现,比赛中投手能否投出好球决定于投出的顷刻之间,只要他想投出好球,并给出相应的情绪操作,结果就容易如愿以偿。相反,情绪不好时的投手表现都容易投出坏球。在投出好球之前,投手一定要充满信心,这种情况就属于一种自我催眠。而毫无自信心的投球也属于自我催眠。在篮球投出之前,一切好坏结果都会受到自我暗示的作用。
 
所以,我们人类行动中有不少自我暗示。生活中,一个人受到当时身体与心理状况的影响,思前顾后,结果就会产生不良的自我暗示。比如,一位胆怯者必须要在大庭广众前讲演,他就会被当时周围强烈的刺激所震慑,就如同置身于被催眠时的状态,他会失去行动的自由。这是一种自认不行的暗示在内心作祟的缘故。
 
如果其本人能意识自我暗示这个事实,就具备纠正的机会,只可惜很多人意识不到。人类也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广博情趣的行动者,另一种是迟迟不采取行动的慎重者。后者大多数有不良的自我暗示,他对一切感到悲观,对很多事情觉得绝望。他们在无意识中有否定自我的暗示,以至只要遇到困难,就会自我暗示表示放弃。
 
而一位情趣型的行动者,他会对各种事情都想做做看,事先没有不良的自我暗示。在其操作过程中即使会遇到困难,他也会继续尝试,改变僵局。在百折不挠之余,显示出自己的创意,从而使许多困难迎刃而解。
 
难怪一位日本心理医生这样回答情绪消极者:“你应该时时刻刻认真做自己的事情,不要以为现实中只有困难。只要以轻松的气势向前迈进,则会完成得很顺利。无论任何工作,很难令人一目了然的。然而,只要你用尽心机,面对现实,你以为很难的问题也会消失,自己的能力也由此得到很大提高。总之,一切事情的难易,只有实际去做才能明确,而不是由一开始的预测来决定的。”相信这位心理医生的话对我们所有的人都有启发。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中风可以不再复发所副研究员)
 
E-mail推荐
相关新闻 当周新闻排行
她为何不能用母乳喂养宝宝
肥胖无益于骨骼健康
腰酸腰痛莫大意
科协搭台 医院唱戏
中风可以不再复发
播种健康、享受幸福
络病理论开创中医理论新纪元
做好“厨房” 为客户提供高质量服务
我国75种期刊入选SCI 《细胞研究》...
科学家再称“黑洞其实并不存在”
07年高考阅卷基本结束 8省市高招分数...
《科学》:兄弟姐妹中老大智商最高
武大教授艾勇回应抄袭事件 提出四点异议
美国研制出一种很有前景的液体生物燃料
07年普通高校在京招生录取最低控制分数...
科学时报:“邹恒甫被辞”与大学领导的责任
京ICP备07017567
Copyright @ 2007 科学时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