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人写香港史
2007年7月1日,将迎来香港回归10周年,无疑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渐渐聚集在香港回归前后的发展上,与香港有关的话题均成为了热点。香港曾经是块殖民地,一直以来是中国人的一个隐痛,香港回归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考虑到读者肯定会对香港问题的历史的来龙去脉感兴趣,中央编译出版社特借此机会出版了《香港史》以当做 “香港回归10周年”礼物,也希望能通过这本书将香港的历史、发展情况介绍给读者。《香港史》记录了香港的一系列变化,叙述了这个殖民地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史,对一些重大事件和问题,如律劳卑使团、港脚贸易、德庇时突袭、两次鸦片战争、“香港海关封锁”、19世纪末香港的瘟疫、香港与1911年的中国革命、香港与抗日战争、战后香港的发展等,进行了饶有趣味的讲述。
该书的作者弗兰克·韦尔什是个英国人,之前曾出版过《南非史》、《澳大利亚史》、《英国史》等。弗兰克·韦尔什第一次对香港产生兴趣是在1970年。当时,他担任董事的一家伦敦银行收购了香港一家规模不小的华资银行——道亨银行,之后他就到香港去了一趟。随后,他花了20余年收集资料并写出了《香港史》。该书的责编、中央编译出版社编辑曲建文认为弗兰克·韦尔什是一个英国人,但他对香港似乎没有很明确的政治倾向性。
本书刚出版时,资深记者、中国问题专家梅兆赞即在《泰晤士报》和《纽约书评》发表评论,称赞本书“必将取代坊间所有的香港史著述”。弗兰克·韦尔什在该书的“序”中表示:“任何关于英中两国关系的历史著述大概都是片面的和不完整的。”之所以说是片面的,原因在于,任何一位准备研究北京的历史档案馆所藏的满文和中文官方档案的学者,多半不会注意到19世纪英国政治和社会的微妙之处;而且学术界人士在研究这个殖民地历史中突出的商业问题时,势必会遇到很多困难。
中国学者已出版的关于香港的史著也有一些,比如《十九世纪的香港》、《二十世纪的香港》、《1842年以前的香港及其对外交通》、《香港历史与社会》等不下几十种。曲建文认为其中更多的是“专史”一类,既无本书的鸿篇巨制,也无本书的包罗万象。他提出了该书与其他香港史著的不同之处。首先,作为一个英国人,作者“注意到19世纪英国政治和社会的微妙之处”。因此有评论说“这是一部从观点到风格都是英国式的历史著述”。但曲建文表示,弗兰克·韦尔什持论比较公允,书中描述了在1839~1842年鸦片战争之后香港是如何日渐成为一个贸易和商业中心的,坦率地叙述了英国冒险家和他们积累财富的过程,记录了鸦片贸易、妓院、赌博和腐败等丑闻,抨击了历届英国政府的对华和对香港政策,深刻分析了英国国内政治对英国对华政策以及香港前途的影响。
其次,描述了在香港发展进程中“突出的商业问题”。这一点,正是作者的拿手好戏——作为一个银行家,他非常清楚银行业在香港商业中的作用,更清楚商业在香港历史中的作用。
另外,资料丰赡。为撰写此书,作者遍访英、法、美、中国大陆以及香港地区的档案馆。广泛收集了大量原始档案和其他一手史料,其中很多属此前从未使用过的未出版档案。
一个西方人写的《香港史》为何能畅销海外?曲建文说该书的主要价值就是它的资料性。因为作者毕竟是个英国人,写这本书主要是以英国为中心。作者主要研究了从香港作为殖民地以后英国政府当局对香港的政治或者是心态的微妙变化。如此一来,研究香港问题的时候,它给国内的相关学界提供了很多关键性的资料。
10年辛苦不寻常
众所周知,要将与香港有关的话题写成一本书是有困难的。弗兰克·韦尔什收集资料、写这本书花了20余年,而该书的译者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皖强翻译此书则花了10余年时间。
“这本书的中文版从最初动笔翻译到正式出版,其间历经10年,若按年头算来,到今年应该是12年,现在总算出来了。”王皖强说:“作为译者,我自然感到由衷的喜悦,也真切体会到 ‘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况味。”1995年他就看到了这本书,读后颇感兴趣,便和本书另一位译者黄亚红博士商量把本书翻译成中文。1996年年初他们正式动笔翻译,译稿年底就完成了,却因为不可抗拒的外部因素,本书的出版搁置下来。不过,从那之后,王皖强始终对本书的出版抱有信心和决心,一则他认为本书自有其价值,二来是想对他们自己当年的辛劳有一个交代。中央编译出版社得知王皖强在翻译这本书,觉得书的内容很有价值,便在2005年年底决定出版这本书。
王皖强说,初稿的翻译差不多用了一年时间,这次又用了将近大半年时间,在初稿基础上全面润色,几乎是重新翻译。另外一个主要工作是查证和核实中文史料。虽然本书史料的主要来源是西文史料,但作者依然引用了不少清宫档案、清代人物的著述和当代中文论著,他均根据英文查找到原始文献回译成中文。原始档案方面比较多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编的清代三朝《筹办夷务始末》和《筹办夷务始末补遗》。只有两三处引文,因为作者是转引自其他西文著作,且引用的是只言片语,无法查明出处,才用现代汉语直接译出。
该书原著附有十余幅图片,在编辑过程中曲建文跟王皖强商量,为了增加一些可读性和资料性,让读者阅读时有一种感性认识,给该书多配了一些图物。王皖强花了数月时间,通过各种方式, 包括通过网络检索和下载、从相关史著上复制、托国外的朋友帮忙寻找复制,一共寻找、选配了400余幅图片。收集到一些颇具文献价值的图片,如香港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肖像,反映早期香港风貌的绘画作品等等,很好地衬托了本书的内容,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本书。选配图片的原则是厚古薄今,时间上距今比较近的少选、比较久远的多选。王皖强还表示在选配图片上的主要困难是版权费用问题,有些图片极具文献价值,但有些因为费用问题而不得不放弃,这是十分遗憾的。
10年前,国内关于香港史方面的著述并不多见,即便有,也多为对香港历史上某个人物、某个事件或某段历史的记述,没有全面论述香港历史发展脉络的通史性论著。本书可以说弥补了这个缺陷。当时看过原著之后,王皖强觉得本书有3个比较突出的特点。首先,如作者自己坦言,本书主要是从英国的角度叙述自19世纪以来的香港历史以及中英两国的关系史,这恰恰是本书吸引国内读者的地方。对于作者的观点,王皖强并不全都同意,有些甚至反对,但本书起码为我国国内研究学者提供了审视香港历史的另一个视角。其次,本书资料十分翔实,而且多是国内少见的英国方面的原始资料,其中有一些档案史料,据他所知,是第一次使用。最后,本书持论比较公允。虽然作者有其自身的英国立场,但读者自能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对英国政府对华政策、对香港政策以及港英当局一些政策的批评和抨击。因此,他觉得本书具备较高的学术和阅读价值,值得向读者推介。希望读者通过这本书能够了解到更多香港变幻的真实境况,为学者提供更多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