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爱玲热持续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时至今日虽不能说是越演越烈,但未见消歇却是肯定的。而已成为文化符号的张爱玲,其富于传奇性的人生经历更是成为了广大读者关注的焦点,所以有关张爱玲的传记也是数量颇丰。在这其中,余斌的《张爱玲传》尤为得到广大读者和学术界的认可。从1993年初版至今,该书已修订再版3次,这就已经足见其受欢迎程度。现代文学史家温儒敏先生在谈及张爱玲的诸多传记时,就尤为推崇余斌的这本《张爱玲传》,他指出该书既“保持了厚重的学理性,又对传主的生平、生世与创作剖析得很细很深”。这大约是余书的最大特色,同时也正是这一特色,使他所作的传记与张爱玲自身的审美理想与人生经历又拉近了一大步。
抛开张爱玲作品自身所具有的“传奇”特色不论,单说张爱玲本人其实也就是一段传奇的象征。在她的自传性散文中所道出的早年生活的不幸与内心的孤独,她与汪伪政府高官、长她15岁的胡兰成的悲剧性婚恋,还有她辗转于上海、香港、美国的种种波折坎坷,乃至她那以常理来论可称为怪僻冷漠的性格,如此种种,都给她的生平与经历蒙上了更多戏剧性与传奇性的色彩。也正是如此,对张爱玲的传奇人生进行探寻,既是对读者好奇心的大大补偿,同时也是研究张爱玲创作必须完成的一项工作。从这个角度出发,余斌的《张爱玲传》开始了他对张爱玲人生经验世界的探寻,并以此来与张爱玲笔下的小说世界形成一种整体性的对照,以期帮助读者深刻地感知张爱玲的经验世界与小说世界中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更好地走进张爱玲所营造的人世的悲凉的艺术情境之中。
《张爱玲传》一书对张爱玲的整个人生经历和创作经历的把握所遵循的就是作者提到的“知人论世”的方法。即从最真实、最完整的生活体验入手,分析张爱玲的人生观以及她与时代变迁的关系,然后以一种最自然、最合情合理的方式切入到张爱玲的作品中,把她的人生经历与其作品始终放在一个对等的地位,进行同步的关照。所以在全书中,一切对张爱玲人生经历的总结都可以在张爱玲的文字中找到印证,而一切文字中隐含的内在情绪又都可以在种种传奇经历的讲述中发现更多的契合。二者的结合给读者的阅读带来的是相映成趣的快乐,这是单单阅读张爱玲的小说或者散文难以得到的体验。
另一方面,作者余斌也深谙张爱玲所欣赏的艺术理想,那就是“平淡而进的自然”,所以在全书中,作者的探寻之路总是慢慢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娓娓道来。就如同张爱玲所叙述的传奇世界,虽为“传奇”,但却是在平淡的叙述中深深攫取住读者的心。《张爱玲传》正是领悟到张爱玲笔下的传奇世界的特色,并将其充分施展开来,以稳重而平实的笔调叙说着张爱玲的苍凉人生。全书似乎总有一种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的冷静,作者力求以感性的经验体悟为基点,从普通的人性、人情的角度切入张爱玲的生存体验之中,同时对这些生存感悟又不乏知性的观照。这使得对张爱玲的人生及其创作经历的探寻始终处于一种情绪的流淌与理智的思索相并行的状态,而这也恰恰符合了张爱玲将生活艺术化的审美原则:浸透着她的感性体验,同时又有着穿透着冷静的洞察。以张爱玲的心态品评张爱玲的人生,对于一个作家的传记而言,这样的方式无疑是相当成功的。
在该书的引言中,作者就曾提到了他对张爱玲传奇的理解。他认为如果要在传奇上做文章,最好还是应该去寻思张爱玲作为一个作家的传奇——她那有异于众的创作历程。张爱玲的名作比如《传奇》、《流言》等均创作于25岁以前,这些作品所表现出的才情融通、技巧圆熟、理解的独到在现代文学史上都再无第二人。所以作者将全书分为上中下3编:上编以早年人生经历的叙述为主,清晰地理清了早年经历对张爱玲以后创作的影响;而中编则进入张爱玲创作最为鼎盛的时期,尽管只是1943年到1945年短短的两三年时间,却足以成为全书最出彩的地方,这正如同张爱玲这一阶段的人生历程一样,短暂但却绚烂无比;下编以铅华落尽、归于平淡为主调,叙述了张爱玲的海外生活,如是为我们勾勒出了张爱玲的传奇一生。
如同该书作者本人所言,他决不会把传记当做传奇来做,所以通览全书,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一本单纯的求新求奇的传记之作。作者对材料的占有并不是出于猎奇的目的,而是始终要与张爱玲创作之途的延伸保持一致,因此材料的使用虽不乏一些个人的忖度推断,但毫无生硬之感。作者给我们所要展示的是张爱玲作为一个独特的作家,她所走过的独特人生历程,而实际上这独特历程中所暗含的却是最真实的人生体验与最永恒的悲凉情怀,而这恰恰也符合张爱玲本人所言“在传奇中寻找普通人”的写作态度。张爱玲以这样的人生态度创作出了一部部直击人心的作品,而对于以这样一种方式来重味她的人生轨迹的传记而言,相信也能在读者心中产生永久性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