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作者、赤水市市长穆嵘坤

美人梳瀑布

赤水丹霞地貌景观:灵芝石。
当我慕名踏上赤水的土地,我依然惊诧于大自然的偏爱——这条流淌进党、红军和中国革命生命的河流,竟然孕育着同样惊世的神奇与美丽。红绿相衬,山水辉映,极目处,无不是如画美景。泱泱中华,山河锦绣,上天却把妙手偶得的丹青佳作悉数赠予赤水,敬之仰之而外,更可亲之爱之。
沧海遗珠 天成丹青
亿万年浩淼时光流转,赤水奇迹般地保存下侏罗纪山水地质构造、原始森林和难以计数的珍稀动植物,成为举世罕见的“侏罗纪公园”。1800平方公里幅员之上,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及千奇百绝的景区景点,在这中国唯一以行政区域命名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内星罗棋布、扎寨安营。自然演绎之华彩,高山仰止;天地日月之灵气,亘古况味。
雄冠中华的,是绚丽多彩的丹霞。绵延于赤水大地的丹霞,红红彤彤,埋于土中涵水,枕于水下流火,挺于空中放彩。气势非凡的凌空赤壁,拔地而起的孤峰窄脊,神秘硕大的岩廊洞穴,震人心魄,蔚为大观。香溪湖万年灵芝、四洞沟渡仙桥、天台山红岩绝壁、长嵌沟丹霞峡谷等景观,最受称誉。堪称丹霞典范的五柱峰,五柱擎天,气贯长空。峰顶升腾的紫气,似诠释历史的流岚:自盘古开天辟地,这五柱便如大地之手,“一柱开混沌,二柱结同心,三柱四柱顶天立地,五柱执掌定乾坤”。峰侧大白岩,丹崖赤壁,如佛光普照,佛象万端。赤水丹霞集结构美、形态美、色彩美和意境美于一体,地貌规模之宏大,发育之成熟典型,壮观美丽之程度,科考价值之突出,堪为大自然之杰作。著名丹霞地貌专家黄进教授评价 “当属全国第一”,并盛赞“赤水丹霞冠华夏”。难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把这里评为“中国最美丽的地方”。
称绝于世的,是举世无双的桫椤。赤水誉称“南亚飞地”,自然生态原始古朴,山谷沟壑终年湿润,“古生物活化石”桫椤既得天然屏障的庇佑,又得优异水热条件的呵护,生生不息,繁衍至今。中国独一无二的桫椤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单以一种植物命名的金沙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连片生长着4万余株桫椤,以种群分布集中、结构典型、类型多样蜚声海内外,是目前地球同纬度地区最具典型代表意义的桫椤集中分布区,科考界谓之“桫椤王国”、“世界动植物种源基因库”。桫椤形如巨伞,状若华盖,单株成景,双株联袂,株株如画。当月上梢头,影入溪流,“月中古树落尘埃”之感顿生,时空交错,如入幻境。这种被称为“月宫神树”的植物,又叫“摩诃婆罗树”,相传佛陀曾在树下涅槃,因而佛教徒视之圣树,顶礼膜拜。与桫椤同享天泽的,还有小金花茶等珍稀植物和200余种蕨类植物以及保存完好的生物进化谱系上各重要阶段的主要物种,如南方红豆杉、云豹、金钱豹等珍稀、濒危、特有动植物近百种。在广袤无垠的原始森林中,参天古木披藤挂蔓、遮天蔽日;林下,各种灌木、草本植物和苔藓郁郁葱葱。桫椤尽管芳华绝代,弥足珍贵,但更有众多亲友相伴,生活惬意,并不孤独。寻幽探秘的人们不禁疑惑,与恐龙同生共荣的桫椤,何以恐龙不在而桫椤尚存?盖因赤水的天时地利,让远古的桫椤,逃脱恐龙的利齿,躲过冰川的洗劫,历经风雨无数,保存了源自两亿多年前的记忆,成为地球“爬行动物时代”的重要标志。
灵性逼人的,是恣意伸展的水。无边的森林,充沛的雨量,贮水的岩层,落差明显的地形,水随处可见。空中有水,一吸气,温润的空气就涌进四肢八脉;头上有水,一伸手,便可接住叶尖滑落的露珠;脚下有水,一弯腰,即可掬一捧路边的清流。这里的水,赤时如血液流淌,净则似明镜无尘,静而成湖,缓而成溪,奔而成涧,腾而成瀑,组成了千姿百态、世间少见的丹霞瀑布奇观。“赤水归来不看瀑”,数千条瀑布是赤水的精灵,或大或小或长或短或雷霆万钧或仪态万方,成群结队的、独步山野的,雄壮威武的、纤细流长的,婉约的、豪放的,如帘、如束、如带、如丝、如叠、如梯,如银河落九天、如悬幔垂万丈,丽质天生,百态荟萃,“千瀑之市”名符其实。不必说 “神州又一瀑布奇观“的赤水大瀑布,不必说“没有败笔”的四洞沟,也不必说启人遐思的美人梳,只说常常出没林间、飞身绝壁的一挂挂流泉细瀑,如影相随,移步即见,常于蓦然之间,触人灵魂。若夫阳光斜照,飞瀑翩翩,似白龙起舞;彩虹道道,宛人间仙境。
沁心润脾的,是铺天盖地的绿。赤水森林覆盖率高,空气负氧离子含量丰富。徜徉其间,耳聪目明,神清气爽。赤水的绿,五分缘自千万年生息于此的原生植被,五分缘自迁居赤水200余年茁壮成长的连山翠竹。清乾隆年间,福建上杭人黎理泰回乡探亲后带回4株楠竹苗,朝夕护理,成活3棵。赤水肥沃的土地,水热同季的气候,竟十分适宜竹的生长。黎氏不吝馈赠乡里,20年后修竹茂密,百年之后,方圆数十里竹海无边。如今,赤水已跻身全国十大竹乡,竹林面积逾百万亩。置身竹海国家森林公园,登上观海楼远眺,竹浪滔滔,叠翠连云。谁曾想,这莽莽竹海,竟由跨越迢迢八千余里的3株竹苗衍生而来;谁又曾想,侏罗纪山水地质特征保存完好的赤水,会在近两亿年之后,如此宽容地接纳来自异乡的竹子,各得其所又相得益彰。远古与当下,土著与移民,自然的神奇与包容可见一斑。
以人作画 史赋丹青
世间最迷人的风景,是历史。历史长卷中最耀眼的风景,是人。纵贯古今的,是赤水河。
赤水河汉称大涉水,晋曰安乐水,唐叫赤虺河,清中叶改名赤水河。一如世人所唱:“风情万种,一路芬芳。”但,在岁月中穿行不息的河流,怎会穷尽于一首歌曲之中,她养育的又岂止是两岸风光?赤水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远在新石器时期,赤水河中下游已有人类活动,留下了石斧、石锛、石网坠和岩刻符号。马鞍山岩墓群中出土的陶、瓷、铜、铁等生产生活用具,证明赤水在汉代已与中原有了交往。官渡崖墓崖刻,道场上宋墓群,葫市、石鹅嘴摩崖造像,两会水石窟造像等历史遗存,以及赤水河汲取日月精华、山水灵气成就的曾被汉武帝称为“甘美之”的茅台佳酿,无不透射出熙来攘往、暗香浮动的赤水悠长的韵味。
赤水建制于北宋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历为水陆交通要冲,川黔锁钥。明代起即在此屯兵设防,平播之役、号军北进及太平军西征,均在境内多次征战。民国初年至二十四年(1912~1935),川、滇、黔军反复争夺并设防境内。如今,赤水仍是贵州最大的通江港口,下行60公里即入长江。较之陆路翻山越岭的凶险与蹉跎,赤水河自古是内引外联的黄金通道,赤水开发较早亦得益于此。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贵州总督张广泗请准疏通赤水河,以便铅、铜入京和川盐入黔,次年竣工。赤水河航运由此突飞猛进,日渐百舸争流、商旅如织,以盐运、竹木为主的经济迅速发展。光绪年间,四川总督丁宝桢发动难民以工代赈,对赤水河航道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整治,船只载重量普遍增加。水陆运输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带来了思想的活跃,培育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和质朴的民风民俗。
风云际会的盐运文化。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赤水设立食盐运销局,正式成为川盐入黔四大口岸之一。盐和许多重要物资经此水陆通道与周边区域流通,船工号子此起彼伏,商号店铺几度荣枯。光绪年间,川盐由商运商销改为官运商销。民国后期,官僚资本“大业盐号”开业,垄断赤水盐运,其他盐号相继停业。几年后,食盐改由川黔公路运入,“满眼盐船争泊岸,收点百货夕阳中”的景象便一去不返。盐的特殊地位注定它长期处于争斗中心,各种以盐兴家、因盐败业、借盐掠民、为盐殒命的故事,在赤水河上代代流传,成为赤水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淳朴悠久的古镇文化。大同和丙安是颇有历史的古镇。丙安三面环山,一面傍水,民房多为明清时期的吊脚楼,绕山围成椭圆,历为川南入黔的古驿站、川盐入黔的古码头。蜿蜒曲折的石砌小道静静延伸,连接着石堡门、古渡口、癞疤石、双龙八墩桥……古城易守难攻,有水路与外界相连,敦实的太平门、东华门至今巍然耸立,“城郭楼台,雄伟壮丽,为一方之冠”。但就是这城堡,不知它是阻碍了前进的步伐,还是保存了时代的记忆。毋庸置疑的是,丙安古镇已成为赤水河流域农耕社会的缩影,地域文化的象征。大同依山临水就势修建,“三宫一庙”雕梁画栋,碑牌林立。闾巷中流传着曾神仙神算一碗水、陈朝议平匪、黄诗翁寄情山水、点翰林愤世倒观音、石达开一部与清军激战大洞场等脍炙人口的故事。脚踏光滑铮亮的条石街,摩挲满身苔藓的百年龙树,遐想联翩。古镇居民串房结庐,相向而居。小青瓦,吊脚楼,浓浓的乡风乡情常令渐行渐远的都市人感慨不已。
独树一帜的饮食文化。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赤水上万种可食用的野菜和野生草本植物,与生态畜禽食品精巧搭配,形成了以各类河鲜、活水豆花为代表的瀑布菜系;以竹笋、竹荪为代表的熊猫菜系;以腊肉、香肠为代表的丹霞菜系;以蕨类、野菜为代表的桫椤菜系。在做法上粗放简化,讲求原汁原味,以蒸、煮、炖、煲为擅长。上桌,即是满桌的乡土烟火;入口,即是满口的山野鲜香,直觉得身心融进了绿野蓝天之中。
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赤水是著名的“竹艺之乡”,一竿竿翠竹自然而然地融进赤水人的日常生活。男女老少都有一技在身,生产的竹编、竹雕等竹制品工艺考究、精美实用,美名远播。曾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夺金的“独竹漂”,是赤水筏运工人长期与竹、水打交道练就的绝技。表演者以脚下一根大楠竹为船,以手中一棵细竹为桨,即可凌波微步、踏浪而行,创下了6000米长距离独竹漂的吉尼斯纪录。赤水苗家最爱跳的莲枪舞,又名钱杆舞,舞者手执系有古钱的竹竿,或以手拍击竹竿,或以竿碰击身体和地面,伴以歌唱,粗犷古朴,民族风情扑面而来。此外,赤水佛教圣地天台山的暮鼓晨钟,吸引着远近的僧俗前往朝拜观光。位于峰顶的怀阳古寺,400年来屡建屡废,其中曲折,引人探究。圆通寺大雄宝殿,气势恢宏、雕刻精湛,为西南之冠。
磅礴雄浑的长征文化。遵义会议后,中央决定北渡长江,北上抗日。而此时蒋介石纠集湘、川、黔、桂等省军阀及国民党中央军薛岳兵团40余万人,从四面八方向遵义压来,企图将红军“聚而歼之”。面对十数倍于我的敌人,红军沉着应对,虚实结合,1935年1月到3月,从隆冬到初春,纵横数百里,先后4次渡过赤水河。4次横渡同一条河流的红军,终于迂回曲折地走出了生命中最长的寒冬,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成就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观。“四渡赤水”,与其说是对敌斗争的胜利,莫若说是在屡遭挫折、前途未卜的困境中,信念对彷徨、勇气对迟疑的胜利。这以信仰和生命铸就的伟大史诗,无疑将与赤水河一起穿越千古。当人们回溯明人杨升庵曾在赤水河边“将军不重来,西路何时开”的感叹时,定然会想到赤水河与红军的那种似偶然又必然的联系,历史的红与自然的红交相辉映,真乃天设地造。
自强不息的革命传统。莘莘赤子,拳拳之心。赤水人富有反压迫求解放的革命传统和爱国热忱。清代,沔山等地农民揭竿举义,反绅夺粮;县城青年驱洋反清,响应辛亥革命。1929年,中国共产党在赤水秘密发展成立贵州第一个支部——赤合支部,并在工农运动的实践中壮大革命力量,点燃了石顶山农民武装起义的烈火。抗战时期,城乡各地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热潮,民众捐献钱物支援前线抗战,两千赤水儿女奔赴前线抗敌击寇,为国捐躯。以段雪笙、袁咨桐、王国柱、傅方权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仁人志士,与张大昌、傅师瞿、张淳、陈玉生、吴登举、谢录阶、肖文灿、商承烈、石玉生等历史名人一道,如点点繁星辉映着历史的长河。
天地人和 再绘丹青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在自然与历史的簇拥之中,赤水声名鹊起。赤水今天的每一分美好与荣耀,都来自前人一点一滴的累积;赤水明天的每一分光荣与梦想,也有赖于今人一点一滴的打造——尊崇自然,承传历史,开启未来。保护好赤水的自然生态,就丰盈着赤水的血肉;承传好赤水的历史人文,就强健着赤水的筋骨;塑造好赤水的丽日蓝天,就推动着赤水滚滚向前的步伐。
上天即是丹青手,我辈当做丹青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赤水河流域三百里竹廊,又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正在赤水人手中徐徐展开。“丹山竹海桫椤国,赤水瀑都氧气吧。”置身彩墨山水,前后左右是美景,山上山下是美景,岸边船上是美景。透过历史看赤水,是美景;立足当前看未来,更是美景。久藏深闺的“侏罗纪公园”,必将成为至尊至美的“万园之园”。
“神秘的赤水河哟,源远流长……”由赤水河而入长江的,是流不尽的滔滔江水和自古至今的英雄史话;由长江而入赤水河的,将是一条“饮马长江,探秘赤水,醉卧茅台,转折遵义”的黄金旅游通道。
侏罗纪至白垩纪时期的“巴蜀湖”,世人向往的生态伊甸园,人类自然的遗产,赤水属于全人类。
锦绣中华,丹青赤水!
(本文照片均由傅树湘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