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北京大学发布了修改统一后的新标志。至此,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化、规范化地确立了学校的标志系统。
记者在《北京大学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管理手册》发布会上看到,修改后的北京大学标志是在原来鲁迅先生设计的校徽图案基础上丰富和发展而来的,标志形似瓦当,兼有篆刻风韵,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标志中间部分用阴文,体现了兼容并蓄、饱满深厚的内涵;外圈简洁明了,展现了广博开放、常为新的姿态。同时,北大确定了特定色值的红为标准色,并将其命名为“北大红”。
“设计一套标准化的视觉形象识别系统、重视学校形象的建设与维护,是国内外许多知名高校的通行做法。”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陈文申指出。据了解,北京大学标志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1917年鲁迅先生应蔡元培校长之邀为北大设计的校徽,且在90年的时间里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广泛认同和应用,但在此之前,无论是在制作上还是应用上,都缺乏统一的规范。
据了解,“上承太学正统,下立新学祖庭”的北京大学,在百余年的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不同的标志符号与徽记。
1917年8月,蔡元培校长请鲁迅先生设计了北大校徽,标志中心“北大”二字由3个人形图案组成,象征着学校乃育人之所。
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的标志以3个三角形组成,寓意3所组成学校团结一心、抵抗侵略。
20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的教师以鲁迅先生设计的校徽为基础,增加了注明英文校名和建校时间的装饰环,成为当代应用最广、影响最大的北大标志,但在版式与颜色上却没有统一的规范。
1998年,北京大学特别设计了校庆百年标志,充满动感的“北大”二字组成数字“100”图案,又形似3只振翅高飞的和平鸽。
此外,在历史上,北大还曾正式确立过校旗。1920年10月,蔡元培在其所撰的《北京大学校旗图说》一文中写道:“我们现在所定的校旗,右边是横列的红、蓝、黄3色,左边是纵列的白色,又于白色中间缀黑色的北大两篆文,并环一黑圈。这是借作科学、哲学、玄学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