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来自香港地区的暨南大学2003级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罗贺琪,在香港《成报》实习4个月后,成功“转正”,被《成报》正式录用,成为一名“老记”,主要负责香港本地的消费新闻。事实上,像罗贺琪这样成功进入各大媒体的“外招生”同学不在少数。据统计,在已经毕业的2003级春季外招生(2007年春季毕业)中,有8人供职于《大公报》、《文汇报》等香港主要媒体。而2007年夏季毕业的港澳生就业去向也令人满意。而在各大媒体实习的暨大学生更是数不胜数。
暨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关于“外招生”实习、就业的探索、改革,目前已见成效。
外招生管理面临挑战
外招生,是指在校就读的海外及港澳台地区学生。上世纪90年代初,暨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已开始对外招生工作进行专项管理,当时由系主任直接管理外招生在学校4年的所有事宜,包括记录外招生详细的住址和家庭联系方式,保持与外招生家庭的联系,对外招生的生活、学习、实习的情况都一清二楚,可以随时给予外招生及时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外招生工作能有序开展。
然而,随着外招生数量的成倍增加(以往每届十几个人,到今年已经超过100人,而05级的人数更是达到160多人),给原有的管理方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目前,学院本科生中有外招生近700人,占在读学生70%多,由于人数众多,学院已无法做到对每个外招同学的情况了如指掌。
2005年,暨大新闻与传播学院2002级31名外招生中的部分同学没有找到理想的实习单位,而选择待在家里。
2005年外招生实习所遇到的问题,是近年来高校扩招、实习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结果。针对不断出现的问题,2006年,新闻与传播学院开始着手改变这种状态。
探实习就业新路
2006年,该学院从主抓实习报告会、完善实习报告会的各项流程开始,探索实习就业新路。从2003级学生开始,改变了之前全学院一起召开报告会的模式,以系为单位分别召开,动员所有大三的同学特别是外招生同学积极参加。由学院和系领导向与会的同学详细介绍实习的基本要求、实习基地概况、实习机会、实习要领等。
与此同时,学院邀请供职于媒体行业的校友回校,为同学们讲述实习期间的要求,使同学们在走上实习岗位之前,就对实习有比较清晰的了解。
面对外招生实习机会和实习渠道少的现实,暨大新闻与传播学院领导决定到珠三角地区和港澳地区去创建学院自己的实习基地和实习网络。在内地,学院建立了包括报纸、电台和广告公司等多渠道的实习基地网络。以广告专业为例,学院与广东省广告公司、黑马广告、奥美广告等十家单位结成合作伙伴,为学生实习提供了便利的渠道。
此外,新闻与传播学院还将眼光投向港澳台地区。2005年学院开始在香港和澳门建立起同学会,通过联系更多的校友加入其中,拓宽学院学生实习的网络。通过在相关单位工作校友的牵线搭桥,为外招生联系到了更多的实习单位。2005年4月暨南大学香港新闻传媒同学会正式成立,学院的实习工作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为了解决之前实习机制中暴露出的管理人员不足的问题,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学院展开实习导师制。每个老师必须对所指导的同学负责到底、帮助到底,对于外招同学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老师要尽力帮助解决。所有同学的实习情况连同报告都将被详细地记录下来并被评估,作为学院对于各位老师的考核项目之一。对于那些指导学生实习表现突出的老师,学院也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措施。
不仅实习中如此,在学生进入实习单位之前,新闻与传播学院也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
新闻与传播学院专门组织老师,制作了关于外招生学习现状和意识的调查表,在同学们中开展广泛的调查。一方面学院根据同学们的要求,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另一方面,学院针对外招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重点加强对外招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最近新闻与传播学院还制定了专门提高外招生动手能力的计划,近期将开放学院的实验室,让同学们有更多的实践预演;展开网页设计、三语竞争等专门竞赛,力求使外招生在实习、就业时具备一定的自主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