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03年至今,陕西省苹果的种植面积一直居全国首位,目前在陕西渭北旱塬上形成的全国第一、世界知名的陕西苹果产业也成为陕西农村经济发展最快、效益最好的产业之一。但是,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陕西的苹果生产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陕西苹果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探讨其继续发展提高的途径,《科学时报》记者近日采访了陕西苹果研究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饶景萍。
五大优势
据饶景萍介绍,陕西地处西北黄土高原中心地带,渭北黄土高原区更是全国苹果产区中唯一符合7项气象指标的最适宜苹果优生区。在这种情况下,陕西的苹果生产具有五大优势。
一是总量规模优势。据饶景萍介绍,2000年陕西省苹果栽培面积为395千公顷, 2003年以后的种植面积保持相对稳定,基本在400多千公顷;苹果产量从2000年的389万吨增至2006年的650万吨,增长67.10%,总产量约占全世界的10%。陕西是新果区,苹果产量还将不断地扩大,总量规模将进一步影响我国乃至世界苹果格局。
二是生态规模优势。渭北地处黄土高原核心位置,海拔高(800~1200米),昼夜温差大,气温日较差为11.8℃~16.6℃,土层深厚(80~200米),质地疏松,土壤富含丰富的微量元素,自然条件比美国的华盛顿州、日本的青森等世界著名苹果产区还要优越。同时,渭北苹果主产区远离工业区,污染少,具有生产绿色无公害果品的优越条件和参与世界苹果竞争的良好生态基础。
三是价格竞争优势。苹果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优质苹果需要大量人工投入,如套袋、采收等。陕西省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成本低,苹果的生产成本明显低于发达国家。陕西苹果生产成本为0.64元/公斤,我国平均为0.66元/公斤,日本为2.3元/公斤,美国为2.05元/公斤,新西兰为6元/公斤,国外平均水平为1.2元/公斤,与其他苹果生产先进国家相比,陕西苹果生产成本为世界的53%,是美国的31%。
四是质量特色优势。在自然栽培条件下,陕西苹果色泽艳丽,主栽品种红富士、秦冠和嘎拉的着色指数分别为80%、85%和70%以上;蜡质层厚,主要体现为皮层厚,果面光洁无锈;风味浓郁,具有糖分高、果肉脆、香气浓、营养丰富等特点。陕西苹果耐贮运,主要是因为其果皮厚,果面蜡质多,果实致密,硬度大,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
五是科技创新优势。陕西拥有农业科研机构121个,农业科技人员2.98万人,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可为陕西苹果产业提供有力的科技创新支撑,为增强陕西苹果出口竞争优势奠定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陕西大力推行苹果种植基地县建设,目前有苹果基地县32个,主要分布在咸阳、宝鸡、渭南和延安地区。从2001年开始,各基地县大力推广“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技术,发展“果、畜、沼、窖、草”五配套的生态果园和有机果园,建设绿色基地,对苹果特色产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显著提高了陕西苹果的质量安全。
三大问题
据饶景萍介绍,陕西省苹果生产虽在面积、产量、资源、地理位置和价格竞争上具有优势,但仍存在育种基础薄弱,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不成熟,服务体系不完善,采后贮藏保鲜、包装运输及深加工等技术水平不高的弊端,在产业化、组织化和出口等方面尚不具备竞争优势。
一是品种结构不合理。品种结构不合理是陕西苹果生产的主要问题之一。首先表现为早熟品种、中熟品种和晚熟品种搭配不合理,长期以来形成了“早熟奇缺、中熟不足和晚熟过剩”的品种结构,全省苹果以晚熟的富士系、秦冠居多。一些专家认为,全省苹果的早、中、晚熟比例调整为5∶20∶75较为适宜,而陕西目前晚熟品种仍占82%,中熟品种约占14%,早熟品种仅占4%。其次是鲜食与加工比例不合理。美国有45%的苹果用于加工,日本的比例为25%,而我国加工用果面积则不足10%,鲜食苹果占总面积的90%以上,所占比率明显过大,且加工用苹果品种极少。
二是品质有待提高。渭北苹果产区长期干旱缺水,土壤瘠薄,冻害和雹灾发生频繁,加之生产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影响苹果产量、质量和效益提高。随着苹果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对苹果内在品质和外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虽然近年来陕西创新、推广了苹果生产的4项关键技术,使苹果的优果率明显提高到平均4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其中达到出口标准的高档果仅占5%;而美国、新西兰和日本等先进生产国家的优果率高达70%,供出口的高档果率则在50%左右。其原因主要是标准化生产水平低、果品质量低、均一性差等因素。
品质决定价格,要彻底改变重数量、轻品质的观念,实现苹果内在质量由“绿色”向“有机”的转换,实现高产高效。事实上,质量较高的苹果比一般苹果的价格高得多。据记者调查,2001年陕西红富士以1.6元/公斤的价格在国内市场销售,2005年通过大改形的红富士大多以3~ 4元/公斤的价格出售。
三是采后商品化程度低。目前,陕西苹果采后商品化处理基础设施落后,仅占总产量的1%,冷链流通设施缺乏,与国际苹果出口大国有很大差距。在国外,苹果贮藏保鲜量占总产量60%以上,清洗、打蜡、分级、包装等商品化处理率几乎达到100%。另外,目前农户大多以传统的土窑洞法贮藏,冷藏和气调库贮藏量仅占苹果产量的15%,相当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1/4。同时,苹果贮藏保鲜场所消毒、防腐等采后技术以化学方法为主,存在二次污染等问题,有待改进和完善。
饶景萍认为,要发展陕西的苹果产业,提高其国际市场竞争力,需要充分利用和发挥陕西苹果的特色品牌优势,继续加强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努力推行以安全和质量为目标的标准化生产,加快苹果品种选育研究,调整品种结构,进一步提高苹果采后商品化处理和贮藏加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