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图:“高原病的发病机制与防治措施研究”课题领衔人高钰琪教授(前右)与同事们一起开展实验研究。

右图:三医大自主研制的GGF-110型扫雷防护装具被列为联合国维和部队指定装备。王中委/摄
今年初,由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简称“三医大”)牵头完成的“高原病的发病机制与防治措施研究”项目,获得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至此,该校已先后6次摘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一成绩在全国高校中实属罕见。
三医大地处西部,缺乏天然区位优势,何以在科研工作上取得如此成就?也许三医大校长王登高的一番话能带来一些启示。王登高说:“完成一项重大的科研课题,往往需要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几代人的接力攻关,这就要求一种耐得寂寞、老老实实的科研作风和顾全大局、执著奉献的科研精神。”
三医大科研部部长何凤慈说,在国家、军队、地方各项基金,尤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三医大整体科技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三医大很多学科带头人都得到过自然科学基金的大力支持,这对三医大学科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国际交流合作、领军人才培养等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面向军民需求 做足特色文章
三医大获取的6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有5项是军事医学科研成果。
三医大政委高福锁说:“质量取胜、特色取胜”是我们的办学理念,也是学校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未来战争怎么打,医学科研就怎么搞”。这成了三医大科技攻关选题立项的一个原则。
当“燃烧炸弹”的出现导致成批伤员烧伤时,三医大率先在国内成立第一个烧伤科,并完成了“烧伤的防治研究”这一重大课题,使烧伤患者总治愈率达到99%以上,居国际领先水平,这项成果获得了我国医学领域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核武器的出现给人类带来巨大伤害,为了防治原子辐射,研究人员14次远征西北戈壁,深入原子弹爆炸现场搞实验,开辟了“防原医学”这一崭新学科。随着“冲击波”这个黑色幽灵在广岛原子弹爆炸时横空出世,冲击伤研究成为军事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经过刻苦攻关,研究人员成功地自行设计研制了我国第一台RST-1型生物激波管,建立了世界上唯一具有大中小型系列生物激波管的实验室,完成了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系列生物激波管的研制及其应用”这一重大课题。
此外,针对高原战伤,他们率先开展了高原低氧习服机制研究。研制出战伤急救箱、创伤冲洗机、扫雷防护装具、两栖装甲救护车等开先河之举的卫生装备,在科技竞争中抢占了先机。
近几年,为进一步适应新军事变革的要求,在对军事医学学科进行多次调研的基础上,三医大瞄准那些别人不做的冷门、偏门项目,或是还没有人尝试过的领域,迎难而上。
一项关于某种高新武器损伤防护的研究项目立项时曾遭到众多质疑:我军连此种武器都还没造出来,谈何防护?但三医大的专家却坚持“矛”与“盾”的研制应该并重,何况该种武器已装备在美、俄军中,如果我们能研制出防护装备、形成有效的防护措施,将大大提高我军卫勤保障能力。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课题不仅拿到国家和军队两个重大项目,并在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并于2003年底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紧追现代战争条件下的战场需求,使该校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外有明显优势和特色的军事医学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全校整体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建立起我国的战创伤医学中心,成为我军军事医学盾牌的两大主力之一。
据介绍,目前,该校有近40个军事医学科研项目属于军队或国家填补空白性质,有20余个军事医学科研成果处于国家第一或军队第一的水准。
夯实基础研究 形成接力链条
三医大所获得的6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都熬过了漫漫“长夜”,大多历经几十载、倾注了几代人的心血。2003年底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成果,是一项关于某种高新武器防护研究的全新课题。其最初的课题组负责人宁竹之教授为攻下这一难题,带领课题组跑院校、上高原、赴哨卡近百次,最终因长期操劳猝然辞世。当时正在国外留学的年轻教授余争平接到学校紧急召唤,提前回国,接过老教授的“接力棒”,与课题组成员共同努力十余载终获成功。
余争平在谈科研体会时说:“搞科研的人都会有点自己的想法,但如果只强调自己的兴趣甚至急功近利、见异思迁,再好的课题也会面临夭折的危险。”
在防原医学领域,复合伤研究是块“硬骨头”。核武器损伤中复合伤占50%~80%,伤情复杂,死亡率高。当时国内曾经有10多家单位搞复合伤研究,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后,其他单位都不愿继续啃这块“硬骨头”了,只有三医大坚持了下来,并先后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数十项科研成果,学术带头人程天民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复合伤研究室也发展成为全军复合伤研究所。
程天民说:“搞科学研究,难在选择科研方向,但坚持研究方向更难!在个人的经历中,我深切体会到,当你把个人的兴趣、志向与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能形成巨大的、持久的动力。”
今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高原病的发病机制与防治研究”从奠基到结题获奖,更是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历程,四代人心系高原,潜心研究。50多年来,课题组先后有2000多人次从低海拔地区深入3700米至5380米高原现场开展科学研究,进行了12万余例病例观察,通过动物实验与人体观察相结合、个体观察与群体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把我国的高原病研究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此项成果的应用,使我国急性重症高原病的发病率由15.6%降低到1%,病死率由37%降低到0.5%。
坚持有优势和特色的军事医学研究方向,也使三医大能够有效地将学科建设、团队建设、人才培养与科研项目融合起来,形成牢固的“接力链”。同时,用不断完成的阶段性成果赢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争取到国家、军队和地方的多项支持,保证了研究课题深入发展的后劲。近年来,三医大高校综合科技实力的主要指标已稳定进入全国高校前20名行列。
构建协作机制 整合攻关力量
三医大主管科研工作的副校长赵先柱说:“针对当代生物医学正逐步向‘大科学’、‘全球化’发展,我们注重在管理观念上以‘大科学’的理念,建立‘大军事医学观’、‘大协作观’。”
着眼高技术战争给军事医学带来的系列重大难题,三医大一改过去学科之间单纯的协作攻关模式,进行跨单位、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兼容整合,加强军事医学与基础、临床医学、物理工程等学科的联合,促进学科交叉渗透。
他们利用在烧伤、复合伤、战创伤方面的优势地位,联合国内清华大学、上海医科大学、协和医大、香港大学等数十家高水平创伤研究的主要力量,合作组织了“严重创伤早期全身性损害及组织修复的基础研究”项目,很快获得国家“973”计划资助,成为军队第一个“973”项目。
为阻击战场伤害,他们大胆将烧伤、战创伤、复合伤3个国家重点学科进行强强联合,建成了全军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原病的发病机制与防治研究”项目联合了军事医学科学院、西藏军区总医院和兰州军区第十八医院等多家单位共同完成。
目前,该校已与美、英、德、法等16个国家的5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交流关系。该校基础部生化教研室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资助下,与美国加州癌症研究中心建立了“两个基地”实验室,并先后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南京理工大学、总装装甲兵装备技术研究所等军内外单位开展了广泛的科技合作,大大拓展了研究领域。
几年来,该校军事医学科研向高、深、系统和可持续方向发展,一大批医学前沿领域的重大科研项目逐步展开,已经结题的500多项和在研的300多项科研课题,基本覆盖了高科技战争条件下创伤救治的各个领域,其中许多课题还具备了平战结合的双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