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16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红花尔基发生森林火灾,此次火灾过火面积约8300公顷,火灾原因系雷击所致。几天以后,也就是在2006年5月25日,内蒙古的三根河林场(属大兴安岭的次生林区)也发生火灾。
确实,每年的5月,是森林火灾的高发期,用“5月,火灾”在百度搜索,结果竟然有80多万条。其中,20年前那场著名的大火,人们至今仍记忆犹新——1987年5月,我国的大兴安岭发生特大森林火灾,过火林面积达114万公顷,其中直接受害面积就达87万公顷,受灾群众超过5万人。
资料表明,春季(尤其是5月份)是我国森林火灾的多发季节。按气候规律,到5月末,春风已吹遍华北、东北;淮河、秦岭以北的春季降水量明显比淮河、秦岭以南地区减少,而华北、西北地区更是“春雨贵如油”。与此同时,北方大部分地区,空气干燥、蒸发量大、多风,这些气象条件都特别有利于发生森林火灾。气象科研人员发现,当5月份的月降水量大于100毫米、月平均相对空气湿度大于75%时,发生森林火灾的可能性很小;而当日平均降水量小于1毫米、空气相对湿度持续小于55%、风力在3级以上时,发生森林火灾的可能性就很大了。相对南方而言,北方5月份气温仍然较低,低温确实不利于森林火灾的形成,但不是决定因素,一旦其他因素诱发了森林火灾,低温会给救火工作带来困难。因为气温越低,火源与四周的温度差别就越大,从而造成火焰周围的空气对流增强(俗称“火生风”),火势就会更加猛烈,这也是北方春季森林大火不容易扑灭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以直接导致森林火灾的气象因素是雷击。我国大兴安岭地区因雷击起火最多的季节是春季,其中5~6月占到80%以上。
正因为森林火灾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所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象、森林和消防人员都精心合作,研制出适合本地的森林火险预报指标,对预防春季森林火灾、抑制“黑色的五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火灾出现时,气象工作者除了能提供准确而关键的气象信息(如风向、温度、湿度)外,还能及时通过卫星云图对火源和火势进行监测、跟踪。进入新世纪以来,几乎每次森林大火,气象卫星云图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如发现火点、监测火势)。此外,在扑火的过程中,气象人员根据云层形势,及时实施人工增雨作业,也成了一种高效节能的扑火手段。
近些年,由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影响,气候异常的月份越来越多,南方地区的四五月未必“清明时节雨纷纷”,倒春寒、春旱都不是什么稀奇的现象,加之风的影响,也容易发生森林火灾。特别要指出的是,南方地区普遍延续着清明上坟烧纸的习俗,由此而引发的森林火灾和伤亡事故每年都时有发生。所以,预防森林火灾的“黑色的五月”,必须从4月或更早的时候就开始警惕。气象万千,变幻无常;防火防灾,当常抓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