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 闻 论 坛 博 客 分类信息 资料贴吧 科学家 实名举报 E-print
       直播 | 科学时报系列 | English | 电子杂志 | 邮件订阅 | RSS | 返回首页   
科学网首页>新闻中心>正文
让中国孩子读《世界百科全书》长大
 作者:李芸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7-5-23 23:21:0 小号字 中号字 大号字

 
2007年,是美国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World Book(《世界百科全书》)面世90周年,也迎来了《世界百科全书》中文版的全球首发。《世界百科全书》在美国家喻户晓,是《圣经》外的另一本家庭必备书。
 
由600多位中国专家学者和高级编校人员参与的20卷本《世界百科全书》中文版,历经10余年,终于由海南出版社隆重推出。这套定价5800元的百科全书能像在美国一样走进中国的千家万户吗?会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好帮手吗?
 
5月18日,在《世界百科全书》全球中文版的首发式上,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参加会议的美国世界图书公司总裁保罗·加索罗,致辞时用带着意大利腔的中文一字一顿地说:“我衷心希望,从现在起的数十年后,未来中国的领导、教育者和投资者也都能说‘我是读《世界百科全书》长大的’。”
 
“我是读《世界百科全书》长大的”,这句话不仅比尔·盖茨说过,克林顿说过,小儿麻痹疫苗的发明者乔纳斯·索尔克说过,甚至更多的美国人都说过。而保罗·加索罗自己,当他还是学生的时候,就花无数个小时阅读他家在20世纪60年代买的《世界百科全书》。《世界百科全书》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已销售数千万套,到2000年止除英文版外,《世界百科全书》还有法文、俄文、日文、朝鲜文和阿拉伯文等多种外文版本,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发行量最大的百科全书。
 
美国家庭必备书
 
1917年前,《世界百科全书》还是些多卷本的学术著作,存放在布满灰尘的学术图书馆里,不是为一般大众设计的。后来编辑将学者们撰写出的词条,核查可靠的资料,然后认真将它们改写成各个年龄阶段的读者主要是中小学生都能看得懂的著作——《世界百科全书》。可以说全球有3800多名专家和学者参与这一跨时代、跨国界的浩大工程。《世界百科全书》自问世以来,已多次增订改版。享有盛誉的百科全书评论家和权威人士Kenneth F.Kister在其《最佳百科全书》一书中提到52部百科全书。他认为《世界百科全书》是一部杰作,值得注意的是它的易读性和实用性,它的广泛而平衡的内容、精确和新颖的条目以及令人赏心悦目的插图和排版。
 
海南出版社前任社长、《世界百科全书》中文版主编袁大川说:“《世界百科全书》第一版为8卷本,1925年以后逐渐修订扩充,至1970年扩充到22卷,并附有1卷年鉴,此后一直保持了这种22+1的规模和形式。1992年编纂出版了国际版。”这次推出的《世界百科全书》中文版共20卷,第1卷~19卷为条目正文,第20卷为索引与附录。全书共收条目17000余条,插图20000多幅,内容涵盖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总字数约2600万字。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周国平评价《世界百科全书》“千锤百炼、与时俱进”。他说:“这部书具备一部优秀而成熟的百科全书的共同优点——准确、权威、最新,通过逐年修订,其内容既千锤百炼又与时俱进。我注意到,书中对‘9·11’恐怖袭击、本·拉登等都列有专门条目,并作了恰当的陈述。”的确,与网站那些搜索引擎比较起来,查找“百科全书”这种方式可能听起来有些老旧,但就权威性、准确性和通俗性来讲,《世界百科全书》是独一无二的。
 
在发布会上,保罗·加索罗不无自豪地说:“许多知名人士都从头到尾读过《世界百科全书》。”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他的自传中回忆说:“她(指克林顿外婆)还给我一卷卷地念《世界百科全书》。那时这类书是推销员挨家挨户地上门销售的。在劳动阶层家庭,除了圣经外,这往往是唯一的书。这些早期教育,也许说明了为什么我现在喜欢读书……”他还在访问中国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我对中国的最初认识,还是小时候从《世界百科全书》中读来的。”比尔·盖茨、乔纳斯·索尔克他们都是通过《世界百科全书》而发现他们的世界的。
 
中国需要引进百科全书吗?
 
在我国有两部为大众所熟悉和使用的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和《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那还有必要引进《世界百科全书》吗?
 
周国平说:“中国的百科全书出版起步很晚。”他回忆到,1978年,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的温济泽作报告时,历数中国社会科学的落后状况,举了一个典型的例子:两万人口的小国圣马力诺出版了几十卷的百科全书,要与我国交换,而我们只拿出了一本《新华字典》。在那以后将近30年里,我们也只出版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现在,我国编写百科全书的能力还不太强,我想自己编写还不如引进和翻译。引进《世界百科全书》是中国百科全书出版史上的一件大事。另一方面,与其他百科全书不一样,《世界百科全书》的读者定位十分明确,是针对中小学课程学习和课外阅读的需要编写的。”
 
袁大川说:“《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都是上个世纪编写的,对新知识的介绍、新事物的描述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某种缺陷。《世界百科全书》不仅拥有最新版——2005年版,更根据2006年出版的年鉴作了全面修订,使得知识的更新与时代同步。具体来说,《世界百科全书》还有几个鲜明的特色。”
 
《世界百科全书》采用大条目和小条目混合编排的编写方式。百科全书编写方法上有两种不同的主张:一种是“小条目主义”,就是百科全书所有的条目都是由一两百字到1000多字组成,像《中国大百科全书》和《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都是按照小条目的编辑思想来写的,这种小条目百科全书只能作为工具书来使用。而《世界百科全书》有大量小条目,同时又有大量的大条目。大条目的字数一般在15000字到十几万字。在书中,重大历史事件、宗教、国家等都作为大条目来体现,就好像《世界百科全书》里的一本小书,读者可以进行连续性的阅读。以“绘画”为例,这个条目篇幅达到57页,内容包括107幅世界名画插图,许多著名艺术家在书中都有专门传记条目,几乎是一部专著。
 
《世界百科全书》的读者对象以中小学生为主,于是条目的释义文字就在保证知识正确性的前提下,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设计得更为巧妙的是,释义根据主要读者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据统计,“鹰”和“狮子”这样的条目一般低年级学生或文化水平较低的人查阅较多,释义自然更简单;而“热”、“物理学”这样的条目则更多考虑高年级或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读者。
 
袁大川说:“《世界百科全书》的另一个特色是拥有大量的精美插图,数量达20000多幅,大约占全篇的1/3,仅仅支付这些插图的版税我们就花了100多万元。”的确,这些放在条目文字附近的插图,起到使条目图文补充的作用,增加了直观性。许多图片是美国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委托专门的艺术家与摄影家密切配合而创作的,例如“矿物”条目中的彩图就是由一位特别委派的摄影家与博物馆专家合作而得来的。
 
中文版增加了330个中国条目
 
《世界百科全书》从1997年海南出版社与美国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签订合同到国际中文版的正式面世,经历了10余年时间,这期间除了翻译、编辑工作,600余名专家学者还努力让该书更加“本土化”。袁大川说:“中译本原则上大体保持了原书的内容、编排结构、体例和风貌。但在和美国谈判版权的时候,我提出来还是要适当地增加中国条目的数量。因为是《世界百科全书》国际版,而中国又是世界上一个大国,因此关于中国的内容应该大体上跟西方的一些主要国家的条目基本平衡。比方《世界百科全书》很多的小城镇都能够作为一个条目出现,而中国的每个省以及每个省的省会城市都不是一个条目,这显然不对称,因此我们要求中国的每一个省、每一个省会城市都是独立条目。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调整。最后我们在整个原有中国条目的基础上增加了330个中国条目。美国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很感谢我们的这种做法,并表示今后的国际版也会把我们的条目吸收进去。”
 
中文版的编排和索引还考虑了方便中国读者的操作,书的正文是按条目标题的汉语拼音子目顺序进行排列的,不同于一些百科全书按学科分类排列,这样更便于读者查找。在检索方面,设计了四大检索系统,除了汉字拼音检索之外,还有中文笔画检索、英文检索,分类检索,有这几种的检索方式,读者可以用他熟悉的方法,方便又快捷地查找到想要查找的条目。
 
海南出版社社长蔡磊表示:“《世界百科全书》是一个丰富的文化资源,我们将在版权有效期内,在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授权的前提下,充分挖掘这个知识宝库,不断推出形式多样的延伸产品。现在我们考虑能不能降低成本,做成黑白版的《世界百科全书》。而做成像简明版,或者做成有关动物、人体等的专题版,电子版我们都会尝试,适应我国读者的不同需求。”
 
会走进中国的千家万户吗?
 
《世界百科全书》虽然质量颇佳,但20卷本不分卷出售,且售价5800元。这个定价按成本来说并非不合理,但如此高的价位,会成为《世界百科全书》走进中国家庭的障碍吗?周国平认为:“这一部书的销售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中国能否尽早形成一个好的教育环境。现在我期待这位青少年素质教育的良师益友也能够走进中国的许多家庭,走进中国中小学的许多教室。最好是每个教室里都放一套,让老师和学生随时可以查阅。我希望我们的家长们把替孩子买各种辅导书、报,各种补习班的钱省下来,去买这一部书,这才是真正有益的教育投资。当然,为了让多数家长肯这样做,就必须改变我们今天的应试教育体制!”
 
清华大学刘兵教授也有同样的看法:“价格高并不是《世界百科全书》销售的门槛。对于教育,家长们向来舍得投资,钢琴这样的奢侈品不也有很多家庭拥有了吗?我倒认为《世界百科全书》销售得好不好关键在我们有没有阅读百科全书的氛围。《世界百科全书》是美国家庭的常备书,自1917年问世以来,伴随了好几代美国人的成长,美国形成了这样一种自学方式。在中国,当然也因为几乎没有适合学生日常阅读的百科全书,阅读百科全书没有成为一种社会普遍认同的学习方法。所以说,关键在氛围,在社会的倡导。若非如此,即使《世界百科全书》走进了我们的家庭也会成少数家庭的收藏品、书架上的摆设。”
 
记者仍然记得美国大使馆教育交流事务专员安·麦克科耐尔参加《世界百科全书》首发式时说的一段话:“在我小的时候,我们家会在晚餐时讨论一些问题,当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我的父亲会走到书架旁拿出《世界百科全书》,然后我们就边看书边讨论。”
 
一家人围着《世界百科全书》阅读、讨论,这是一幅多么美好而其乐融融的画面!相信这样的画面在美国千万个家庭经常上演,它会同样在中国家庭上演吗?再过几天,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国际儿童节,会有家长把《世界百科全书》作为礼物送给孩子吗?
 
E-mail推荐
相关新闻 当周新闻排行
我国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10年生存率超过...
《细胞分子生物学》:通过胚胎干细胞可了...
美国开发出制氢新技术 有望一举解决制取...
“三维天然气水合物实验模拟技术研究”正...
2007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就业专场招聘会...
中俄大气物理联合实验室在京成立
北大请保安讲《论语》被指炒作 “国学热...
三峡工程地下水(小港)监测重点站项目通...
《荷尔蒙与行为研究》:观看性爱图片,男...
基金委公布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初审结果
北师大女研究生坠楼身亡 其父要向于丹讨...
万钢:不做激进的改革者 最不能容忍造假
胡锦涛致信祝贺同济大学百年校庆 校方作...
《自然》:南极附近深海发现大量海洋新物种
《自然-材料》-《纳米快报》-刘忠范、...
江南时报:不必追究“为何不是中国院士”
Copyright @ 2006 科学时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