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5月22日讯(记者刘英楠)作为我国西部自然胜景,长江、黄河等亚洲10条大江的源头,中国冰川占全球中低纬度冰川面积的一半以上,和全球其他地区的冰川一样,对气候变化高度敏感。为全面了解全球气候加速变暖背景下中国冰川的变化,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冰川资源及其变化调查”今天在京启动。项目专家组顾问为施雅风、孙鸿烈、陈宜瑜、李吉均院士,组长为秦大河院士,项目专家工作组组长为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刘时银。
秦大河介绍,冰川在自然生态环境演变与干旱区绿洲文明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据我国1978年启动、2002年完成的第一次冰川编目统计,全国有冰川4.6万余条,总面积近6万平方千米,每年融水量与黄河多年平均入海径流量相当,并使西北内陆干旱区形成许多人类赖以生存的绿洲。但科学家近期对中国西部有关地区的研究显示,近三四十年来,这里82.2%的冰川处于退缩状态,各处面积缩小比例在2%~18%左右。为深入了解冰川现状并科学预测其进一步发展趋势,本次调查的实施相当迫切、十分及时。
“中国冰川自第一次编目以来已有多大变化?之前一些立足于个别冰川的观测可靠性如何?冰川变化对发源于我国的大江大河有何影响,其气候、生态、环境效应如何?这些问题的解决要求我们必须快速、精确、全面地完成一次较系统的冰川普查工作。”刘时银介绍,“中国冰川资源及其变化调查”项目是以冰川编目为核心内容、以冰川变化监测为主要手段、以典型调查为主要途径的第二次冰川资源综合清查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很强、应用广泛的科技支撑工作。
刘时银指出,中科院2006~2009年实施的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西部冰川变化监测及其影响评估方法研究”,以遥感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基础,通过对西部典型冰川区的定位观测、现场验证,构建新的冰川分布特征提取方法;通过增加冰川厚度测量,建立不同规模冰川的储量估算方法;以典型观测冰川为基础,建立冰川融水计算模型及流域尺度冰川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的分析模型,最终可为中国冰川资源及其变化调查、冰川变化影响评估提供一套集成的方法。
记者了解到,第二次全国冰川调查为期5年,预期目标包括:建立数字化的第一次冰川编目数据库;获取西北干旱区和其他典型区现状冰川分布数据;与第一次冰川编目数据比较,查明工作地区冰川资源变化;以此调查数据为基础,综合定位监测结果与相关资料,评估冰川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项目专家组认为,此次调查将使我国冰川学研究迈向世界先进水平;将更加科学有效地监测西部冰川灾害,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将查清在气候加速变暖情况下我国西部冰川资源的变化状况,为西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防灾减灾、旅游开发规划等提供更加切实可行的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