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善广在第16届“人在太空”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主题演讲。王学健/摄
本报北京5月22日讯(记者 王学健) “经过40多年载人航天的实践与发展,中国的航天医学工程已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特色鲜明的科学理论体系和实践技术方法。”在5月21日开幕的第16届“人在太空”国际学术会议上,中国航天员科技训练中心主任陈善广总结了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的四大特色。
这四大特色是:
首先,以航天员为中心,通过建立系统目标、系统框架,实施系统管理的技术方法,实现航天员与工程系统之间的最佳适配。
第二,以医学与工程的融汇结合为特点,在工程化实践中,促进不同学科领域的渗透融合,触发学术新思想、新理论的产生。
第三,以深刻认识人体在航天特殊环境因素作用下的变化规律为目标,遵循系统生物学体系的辩证统一回归的方法,将获得的宏观生理学效应与微观细胞分子本质机理知识相结合,发展切实有效的个体对抗防护技术。
第四,以未来目标需要为牵引,发展创新技术储备,保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据陈善广介绍,航天医学工程是以载人航天任务为背景,为适应载人航天领域发展需要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一门医工结合、多学科交叉集成的综合性技术学科。它以系统论为指导,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载人航天对人体的影响及其特征规律,包括研制可靠的工程对抗防护措施,设计和创造合理的人机环境,寻求载人航天系统中人、机和环境之间的优化组合,目的是确保航天活动中航天员的安全、健康和高效工作。
据悉,航天医学工程学科主要由航天医学和医学工程两大部分组成。航天医学是以载人航天任务为背景,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应用与应用基础学科,由航天实施医学、航天环境医学、航天基础医学等学科组成。医学工程就是指用工程和技术手段解决载人航天中航天员的训练、航天员的生存和工作环境等问题,涉及航天员选拔与训练技术、航天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工程技术、航天服技术、航天医检工程技术、载人航天环境和飞行训练模拟技术等。
陈善广表示,神舟五号任务中杨利伟的自主出舱,神舟六号任务中费俊龙、聂海胜的健康出舱,标志着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这位中国航天员训练中心的掌门人表示,伴随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中国航天医学工程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其一,训练出一支优秀的中国航天员队伍。其二,突破多天在轨的航天员医学健康保障技术和飞行后航天员健康康复技术,确保了多人多天飞行任务中的航天员健康。其三,航天食品、飞船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产品、航天特殊环境因素的模拟训练设备成功经受了空间飞行和任务训练的考验。其四,创造性地将航天医学理论与中医药研究有机结合,初步建立了行之有效的中西医结合航天员健康保障体系。其五,建立了行之有效的飞船环境的医学评价体系和满足医学要求的国家标准,为后续飞行器的研制提供了重要设计依据。其六,建立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医学细胞学空间实验技术体系,首次在神舟六号飞行任务中开展航天医学实验,实现了我国航天医学从地基研究到空间实验的突破。
陈善广说:“这些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对我国载人航天任务的完成起到了极大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为中华民族圆千年飞天梦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