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 闻 论 坛 博 客 分类信息 资料贴吧 科学家 实名举报 E-print
       直播 | 科学时报系列 | English | 电子杂志 | 邮件订阅 | RSS | 返回首页   
科学网首页>新闻中心>正文
读《大学》的“道”“德”谈学风
 作者:张文木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7-5-16 23:13:56 小号字 中号字 大号字
 
《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约秦汉之际《礼记》中的一篇。宋代被从《礼记》中抽出,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为四书,因而它不可避免地带有宋时理学的痕迹。《大学》是讲学习法则的著作,它讲的是学习“大”的方法,故曰“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是《大学》的核心思想,其中关键是“道”、“德”二字。韩非子所谓“夫道者,弘大而无形;德者,核理而普至”(《扬榷第八》),是在说事物的共性“道”和个性“德”的关系;道,讲的是形而上,德,讲的是形而下。
 
此前,老子有《道德经》,它本原是《德道经》,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思维中“道”从“德”出,即先讲“实事”(德)再谈“道”理,先谈“问题”,再谈“主义”的特点。《老子》说万物“道生之,德畜之”,就是“德”是“道”的具体物质载体,是事物的存在方式。《易·乾》:“君子进德修业”。这是后世先入“事实”再去“求是”、先“格物”再来“致知”、先谈“问题”再谈“主义”的认识方法的较早的表述。
 
春秋时期的这种反对脱离具体对象的坐而论道的思想方法,到秦汉之际的《大学》中进一步演化为“格物致知”,它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一核心思想的进一步阐述。学习之道,在于且也难于先明“实事”(“明明德”);明于“事”,方知“道”;明乎“实事”,方可“求是”。
 
东汉时,这种思想方法又被概括为“实事求是”,而后宋人“器”与“理”关系的讨论、20世纪20年代中国人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讨论及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理论联系实际”的延安整风,都是中国春秋时期“德”、“道”关系认识的继续。
 
发现了的真理,不仅要用于解释和改变客观世界,而且还要用于解释和改变主观世界。《大学》对后者有着突出的贡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明明德”,即明察秋毫于显现眼前的事物。其目的在于“亲民”即做新人,做新人才可“从心所欲,不逾矩”,才可达到“止于至善”的最高境界。
 
明察于事,方知处于特殊“德性”中的真理的有限性,方知“止于至善”乃“大学之道”。“知止”是“格物”的结果,“至善”是“致知”的结果。明乎有限性,方有“定”、“静”、“安”,方有思考问题的起点,方有安身立命之本,最终方能完成“亲民”(新人)的塑造或曰“世界观改造”的过程。其中,“格物”是最基础的功夫。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如果前面“德”的概念更多地侧重于对客观之物的规定,那么,这里的“德”则侧重于讲对主观之物即人的规定(范)。这里“格”的对象已从客观世界移入主观世界:在认识过程中,不仅要“格物”,而且还要“正心”。我们现在常说的“德性”、“品德”、“道德”等,多潜移于这一认识论默化过程,并经过宋明理学固化而成为对“德”的伦理学的,先是积极的而后又被庸俗化的解释。这种庸俗化解释曾经严重桎梏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修身”的正果基于“正心”,“正心”基于“格物”,即选择和确立实践立场。实践基于的立场,是人格的规范和塑造的起点。有了立场,才可意诚,才可心正,才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万丈高楼起于方寸之地,无垠宇宙归于方寸之心。心正天下正。用现代白话说,就是做人要有立场、观点、方法论。正确的立场,导致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而正确的观点即“致知”源于正确的“格物”。
 
学风问题关乎国家命运。《大学》讲的也是大学风,即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学风。可贵的是《大学》将学风问题与治国实践相联系。学习之难,不仅难于论“道”,更难于“明德”;不仅难于“致知”,更难于“格物”;不仅难于“求是”,更难于“实事”。脱离“实事”的“求是”,与不经“格物”的“致知”及不经“明德”的求“道”一样,没有一个不失败的。
 
20世纪20年代,中国出现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其焦点不在“明德”,而在论“道”;30年代毛泽东与王明之争,其焦点不在论“道”而在“明德”。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基于“明明德”、“格物致知”,继而“实事求是”学风和认识路线的杰作,与陈独秀、王明等的空论不同,毛泽东将共产主义应用于中国实际,从中国之“德”中求出共产主义之“道”,又使中国之“德”孕育了共产主义之“道”,中国革命就取得了胜利。
 
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警醒于20世纪30年代惨败之中的中国共产党的延安学风,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仍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E-mail推荐
相关新闻 当周新闻排行
国家主席胡锦涛会见美国耶鲁大学百名师生...
欧阳自远:探月二期工程将发射软着陆器和...
今年全国6万多名大学毕业生踊跃报名西部...
PNAS:自然环境成就伟大的亚历山大大帝
世界针联十年规划战略讨论会召开
《美国博物学家》:为防“郎君”多昏头...
耶鲁大学校长:中国大学进入国际一流只是...
人民日报:谁才是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最大...
何毓琦:一个大学教授在美国的生活
《自然》:外星“热木星”风火两重天
一半以上县处级公务员难拒“迷信”
澳大利亚土著源于非洲 人类“非洲起源”...
06年度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奖颁奖
武夷山:有了博士学位当然不够
科学时报:“逃离工科”令人忧
广东规定大学校级领导不得在校办企业兼职
Copyright @ 2006 科学时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