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放后很长时间,我军没有自己的军用头盔。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才研制成功了国产第一代军用头盔——GK80型防弹头盔。该型头盔以232防弹钢为主要材料,重1.10~1.25千克,抗冲击能量大于392焦耳,V50值(国际防弹装备品评价标准)为366米/秒。该型头盔研制成功后就应用到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实战表明,该型号头盔具有结构简单、防弹性强、摘戴方便等优点,较好地保护了参战士兵。但随着时代的发展,GK80型钢盔在防护性能、防护面积、舒适性等方面已不适应。
我军于1994年研制成功了QGF02型凯夫拉纤维增强复合的新型非金属防弹头盔。该盔的V50值优于美军装备的PASGT头盔,抗弹能力比GK80钢盔提高了38.4%;有效防护面积达1266平方厘米,比GK80钢盔提高16%,与美军PASGT头盔基本相当。盔体重心降低、佩戴稳定性提高,整盔重量也与美军PASGT头盔基本相当。
2006年我军研制成功步兵、空降兵、装甲兵及直升机飞行员头盔,实现了军用头盔的系列化,主要技术指标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点评专家:

张建春 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副所长,专业技术少将军衔。长期从事功能纺织材料和特种防护服装的研究工作,是我国高分子材料领域专家,我军后勤装备研究的学术带头人。
点评:
现代军用头盔经历了从钢盔到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发展过程。在纤维增强复合非金属头盔种类中,主要有玻璃纤维头盔、锦纶(尼龙)头盔、芳纶头盔、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头盔等。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各国步兵装备的头盔主要是用高锰钢或其他特种钢冲压而成,这种头盔较重,防弹和隔热性能差,佩戴不舒适,还有二次破片伤人的危险。玻璃纤维头盔和尼龙纤维增强复合头盔的总体防弹性能都不高。
进入90年代,为适应士兵现代化和陆军转型的需要,世界各国军队纷纷开始了士兵系统的研究。在士兵系统中,头盔不再单单起到防护作用,而是一个系统的平台,上面承载各种提高士兵环境认知和通讯能力的设备,并和指挥与控制系统相连,成为一个综合集成化头盔子系统。
随着数字化部队的出现,在未来战场上,单兵头盔将会集多功能化、集成化、数字化于一体,更先进、更方便、更人性化。
(本报记者 王学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