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9月18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灯火辉煌。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召开的“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江泽民同志亲手将金光闪闪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佩戴在王希季院士胸前。
1938年秋,刚刚读完高一的王希季在一位同学的怂恿下参加了西南联大的高考。结果他榜上有名——被西南联大机械系录取了。从西南联大毕业后,抱着科学救国的一腔热血,王希季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留学,攻读动力和燃料专业,获得硕士学位。1949年10月,正在继续学习的王希季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喜不自禁,毅然放弃了美国政府为留住中国留学生给予的优厚待遇,几经艰苦辗转,于1950年初回到祖国的怀抱。
他先后在大连工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任教。1958年调入航天部门,他认为“发展航天技术的意义不等同于发展一般高技术,而是一项开拓天疆、造福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宏伟事业”。在各种机会和场合,他都尽力阐述航天技术对我国开发利用太空资源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他在国内率先提出进入太空的重要目的就是开发利用太空资源和扩大人类生存空间的观点,而且还强调,不能把空间技术只看成是科学和技术研究与发展的一个部分,而应把开拓天疆作为国策来考虑。而当时,我国大部分人对发展航天事业的深远意义还缺乏应有的认识,在相当多人的眼里,发射卫星就跟放礼花礼炮差不多,花大把的钱目的不过就是显实力、壮国威。
王希季清楚地知道,要改变这种状况,不仅需要有一定的认识过程,更需要有人予以提示。于是,他先后发表了《论空间资源》、《从空间资源的开发展望空间技术的发展》、《空间微重力资源》等多篇论文加以系统的阐述和分析。他的文章和观点在科技界和决策层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由此,探测研究太空环境、开发利用太空资源是发展航天技术的主导因素和主要任务,这一新的观点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1965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工程正式启动。王希季承担起负责我国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研制的历史重任。他创造性地把探空火箭技术和导弹技术结合起来,最终形成了我国征服太空的第一枚航天运载火箭——“长征一号”。这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次大胆尝试。
在取得火箭技术一系列的突破之后,王希季又担任起我国返回式卫星的首任总设计师。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终于穿云破雾飞上了太空。
至今中国已成功地发射了23颗返回式卫星,其中有22颗返回成功,总成功率95.65%,属世界先进水平。在返回式卫星的重大成就中,王希季起着关键和主要作用。1987年,他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王希季是中国功勋卓著的航天技术专家。长期以来,他兢兢业业地工作在这条战线上,为开拓和发展中国空间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有人说我一次又一次地充当开路先锋,其实我并无过人的胆识,只不过是对认定该做的事情不惜承担风险罢了。”王希季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