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 闻 论 坛 博 客 分类信息 资料贴吧 科学家 实名举报 E-print
注册 搜索 | 科学时报系列 | English | 邮件订阅 | 返回首页 |
科学网首页>新闻中心>正文
诗人范成大与金中都
 作者:金涛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7-3-9 1:39:41
 
在北京右安门外以西一片高楼大厦之间,有一个别致的博物馆,它就是辽金城垣遗址博物馆。
 
进入博物馆前厅,正对大门,有楼梯向地下延伸。扶栏而下,有一处设有围栏的看台。在不甚明亮的灯光映照下,仔细辨认,底下竟是灰白色大石板铺底的过水涵洞,呈南北长方形,入水口处呈喇叭口形状。石板残破处,可见底下衬有粗大的方横木,黑色的方横木之间又用成排地钉榫卯相接。涵洞两厢,间距有7米多,砌筑坚牢的石壁,石壁多残缺,高的仅有1米左右。水口处石板用大铁钉和方横木固定,石板之间用银锭铁固定。岁月沧桑,铁锈斑斑,但是固定石板的银锭铁依然牢固得很。
 
这一处深埋地下的过水涵洞,即是金中都水关遗址——水关建筑基础底部。当年位于金中都南东门——景风门西侧城墙下,建筑年代当在金中都修建之时。
 
研究北京史的人都说,800多年前的金中都是北京从北方的军事重镇走向全国政治中心的重要标志,可是昔日的金中都如今荡然无存,难觅其踪。水关遗址之发现,如同找到打开金中都的钥匙,不仅有助于确定金中都的位置,而且,水关遗址是古代都城给排水系统的重要遗存,找到这把钥匙,金中都城内水系的发源、流经方向和位置也可大体复原。这对于了解古代都城与河流的密切关系,以及今天的首都城市建设也有不少可资借鉴之处。
 
我由此想到南宋诗人范成大。他是当年为数不多亲自到过金中都,进过皇宫的宋朝官员。更为难得的是,他留下的日记和诗,为后人了解金中都的城池建制和宫阙殿堂,以及金中都的历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县人(今苏州),进士出身,官至四川制置史(掌管边防军务)、参知政事(副宰相)、资政殿大学士,南宋著名诗人。1170年(南宋孝宗乾道六年),44岁的范成大奉朝廷差遣出使金国,这可不是什么美差。对于当时的汉族而言,这是国破家亡的动荡年月。范成大可谓是“生于忧患”,他出生的1126年(靖康元年),金军攻破北宋都城,徽、钦二帝以及宗室、官员3000余人都成了阶下囚。宫苑中的舆服、法物、礼器、铜人、漏刻、书籍、府州县图,以及大批技艺工匠和艺人都被金军席卷掳掠而去,北宋王朝灭亡,史称“靖康之难”。
 
从此中国南北分治,东起淮水中流,西至大散关(今陕西宝鸡境内)为界,北为金国,南为南宋。1141年,按照《绍兴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且要“世世子孙谨守臣节”,南宋每年向金交纳岁币银25万两,绢25万匹。也是这年岁末,著名的抗金名将岳飞和岳家军的重要将领张宪、岳云惨遭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杀害。范成大此时以战败国的使臣身份奉旨使金,屈辱的心情可想而知。
 
以范成大和崇信军节度使康谞为正副团长的使团一行,于1170年(南宋孝宗乾道六年)六月启程,八月十一日渡淮河,到了金国境内。八月二十日到了故都汴京。
 
汴京这时改称南京,已非当年太平日久、人物繁阜的景象。范成大在使金时一卷日记《揽辔录》中写道:“过大相国寺,倾簷缺吻,无复旧观。”“旧京自城破后,疮痍不复……新城内大抵皆墟,至有犁为田处。旧城内粗有市肆,皆苟活而已。四望时见楼阁峥嵘,皆旧宫观、寺宇,无不颓毁。”“门西金水河,旧夹城曲江之处,河中卧石礧磈,皆艮岳所遗。”艮岳又名万岁山,是宋徽宗派官吏从全国各地搜采奇花异石营造的人造山,上面建有富丽堂皇的绛霄楼。《宣和遗事》里提到的“花石纲”,即是指运送玲珑剔透的太湖石和奇花异木的船队。“根茎之细,块石之微,挽舟而来,动数千里。”(邓肃:《花石诗》),说的就是闹得百姓家破人亡、鸡犬不宁的“花石纲”。从皇帝到达官贵人竞相建造园林,太湖石自然成了贪赃枉法豪取强夺之物。不过,金军围困汴梁之日,人们敲下万岁山的太湖石当做炮石抵挡敌兵,城破之后,因天寒多雪,城中无柴薪,一代名楼绛霄楼和园中建筑、竹木统统当柴烧了。
 
金军攻破汴京过去了40多年,战争的创伤依然历历在目,令人无限伤感。凭吊汴京故宫,楼观宫阙,物是人非,使团一行“皆陨涕不自禁”。
 
范成大佇立在天汉州桥上,南望朱雀门、北望宣和楼的御道,触景生情,写下诗句:“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说汴京的老百姓年年在皇宫的御路上,等候皇帝的车驾,见到使者不禁失声痛哭地询问:什么时候朝廷的军队会回来?诗写出了沦陷区人民心中埋藏的渴望。八月二十六日路过相州(汤阴以北),“遗黎往往垂涕嗟啧,指使人曰:‘此中华佛国人也。’老妪跪拜者尤多。”沦陷区的中原百姓怀念故国,面对南宋使臣的悲伤由此可见一斑。“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的诗写的也是这般国破家亡的悲愤和无奈。
 
金人原是居住在东北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公元1113年,女真族的杰出酋长阿骨打继为完颜部首领,厉兵秣马,举兵击辽,在不断取得军事胜利的基础上,于1115年初正式建国称帝,国号为金,建都于会宁(今黑龙江阿城白城子)。女真人继而推翻辽朝,攻破汴京,以武力逼迫南宋称臣纳贡。当金国的版图已扩大到淮水沿岸,在华北平原的统治也转入相对稳定时,金朝的统治者便决定把首都从远在松花江上的会宁府迁移到燕京来了。
 
从汴京到金中都,路上走了一个月。九月上旬,范成大一行终于到达目的地——金中都。
 
范成大到金中都之前约20年,1151年(金天德三年)三月,金主海陵王完颜亮命臣下设计规划,在燕京城的基础上扩建新都。当时燕京城历经战乱,残破不堪。金主完颜亮急于迁都,下旨主要工程限期一年之内竣工。值得注意的是,金主完颜亮心目中的中都城,不是沿袭旧日的燕京城,而是参照北宋京城汴梁的规制,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扩建。这大概是征服者的贪欲、虚荣心和倾慕中原文化等诸多因素决定的。
 
北宋京城汴梁,又称东京城(今河南开封),城有三重,三道城墙皆有外濠,宫阙恢弘,市井繁华,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富庶的城市,人口约140万至170万。金主完颜亮对汴梁的崇丽豪侈、皇宫禁苑的巍峨壮丽印象十分深刻。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汴京陷落时也被金人掳去,这幅汴梁的艺术写真不能不勾起侵略者的垂涎倾慕。
 
雄心勃勃的金朝统治者要在占领的土地上建一座更加富丽堂皇的新汴京,由此也不难想到,金中都的形制规模正是脱胎于北宋的汴梁,这是研究北京城的发展历史不能不特别注意的。
 
其实,金朝统治者也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早有盘算。早在1126年金军攻破汴梁时,他们不仅席卷了皇家府库,抢掠各种奇珍异宝、古玩字画、典籍宝印、宫廷陈设,还有计划地拆卸了皇宫内廷精雕细镂的门扉、窗棂、屏风、饰件,能搬走的全都装车运走,连艮岳的太湖石也不放过,这是精心谋划的公开抢掠。今天在北海公园看到的太湖石,即是来自艮岳。
 
在金中都修建之前,金主完颜亮“先遣画工写京师宫室制度,至于阔狭修短曲画其数,授之左相张浩辈,按图以修之”。(张棣《金虏图经》)说明金中都是实地绘画测绘汴梁城池、宫室、殿堂、园囿的形制,按图设计施工的。与此同时,又征调各地民伕、工匠80多万,另从军队抽调40万士兵,投入新都营建工程。
 
金中都历时三年建成。城凡三重,大城之内有皇城,皇城之内又有宫城,一如汴梁城的形制。大城在东、西、南三面都比燕京旧城大大向外扩展,只有北城墙未有移动,略成方形,周长三十七里有余(解放后实地测量为18690米),每边各有三个城门,东为施仁门、宣曜门、阳春门;南为景风门、丰宜门、端礼门;西为丽泽门、颢华门、彰义门,北为会城门、通玄门、崇智门。每面正中的一个城门特辟三个门洞。新发现的水关遗址就位于景风门西侧城墙下。
 
皇城在中都的中央偏南(故址在今广安门以南),为长方形。规模宏大,四围凡九里三十步,正南为宣阳门,正东为宣华门,正西为玉华门,正北为拱辰门。
 
皇城之内又有宫城,宫城的正南门为应天门。宫城西侧为风景优美的苑囿。范成大在《揽辔录》中详细记下他们一行进入皇城谒见金主的见闻:从应天门向南,出皇城南面的宣阳门,直达大城南面的丰宜门,贯通三门是一条御道,十分宽广,夹道有水沟,沿沟植柳。御道两旁,为东西并列的千步廊,各约200余间,分为三节,每节一门,两廊屋脊皆覄以碧琉璃瓦。千步廊南端,宣阳门内东西两侧,东为文楼,西为武楼,左右对称。千步廊北端,在应天门横街南侧,又分别转向东西各有100余间,直到应天门东西的左右掖门为止,形成了“T”字形的宫廷广场。在贯穿全城的中轴线上,对称安排了一系列规模恢弘的建筑物,文楼以北为来宁馆,武楼以北为会同馆(接待使臣之地)。千步廊的中部各有偏门,东通太庙,西连尚书省。如此布局正是汴京宣德门前御街的景象。范成大走在宣阳门外的御道,回望金碧辉煌的朝市宫阙,似曾相识如在梦中,眼前多么像汴京朱雀门前御街的情景!
 
皇城正南门宣阳门,中门绘龙,两旁偏门绘凤,饰以金钉。城门有重楼,三门并立,中门专为皇帝的车驾出进。
 
宫城的正南门应天门,气魄更加雄伟,楼高八丈,宽十一间,四角皆建有垛楼,瓦皆琉璃,雕梁画栋,五个门洞,金钉朱漆。东西相去一里许为左右掖门,各有重兵守卫。
 
宫城内殿九重,楼三十六,“宫阙壮丽,延亘阡陌,上切霄汉,虽秦阿房、汉建章不过如是。”(《海陵集》)从应天门往北为仁寿门,左右各为日华门和月华门;仁寿门后面就是皇宫中的前殿——大安殿,为皇帝举行盛大庆典的地点。大安殿以北为政和门,内为仁政殿,是皇帝临朝听政的地方,也是皇宫中的主要建筑。《揽辔录》中写道:“遥望前后殿屋崛起甚多,制度不经,工巧无遗力,所谓穷奢极侈者。炀王亮始营此都,规模多出于孔彦周,役民夫八十万,兵夫四十万,死者不可胜计。地皆古坟冢,悉掘而弃之。” 范成大还写道:“虏既蹂躏中原,国之制度,强慕华风,往往不遗余力,而终不近似。”他的观察思考十分敏锐,落后的民族在军事上打败了高度文明的民族,但是在文化上往往又被后者所征服。这也许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中都城不仅建筑规制完全仿效汴梁城,在充分引用近郊水源,点缀宫苑,美化环境,更是从汴梁的城市布局中受到启发,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从《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出,河流是汴京的灵魂,它给城市带来无限生机和旖旎的水乡风光。汴京位于黄河中游,地势平坦,缺少山林泉壑之胜,但汴京在充分利用天然河流的优势,巧妙地以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的交相辉映,营造了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达到了前无古人的艺术效果。贯穿汴京全城共有4条水道,即汴河、惠民河、五丈河、金水河,其中汴河作为大运河的一部分,自外城西部入城,横贯内城南部,由城东南方流出。从皇城正门宣德门向南的御街,即是穿过横跨汴河上的州桥,过朱雀门直抵外城正南门南薰门,城东7里的汴河上又有著名的虹桥。另一条金水河由外城西北角引入城中,由里城西北的金水门导入紫禁城,它的作用既是为皇宫供水,也美化了大内的环境。此外,汴京东北部的五丈河是担负漕运的主要通道,大批粮食由五丈河经新曹门北面运入京城。至于最南部的惠民河,自南而北入城后,又自西向东,复而又由北而南出城,潺潺流水环绕深宅民居,穿行于坊巷之间,绿荫夹岸,水波荡漾,沿河两岸自是一道风景。加上沿河修筑了许多造型各异的桥梁,更是平添了几分江南水乡的风光。
 
此外,汴京又利用充沛的地上和地下水源广建官私园林,刘梦老《东京梦华录》说:“都城左近,皆是园圃,百里之内,并无阗地。”几乎找不到一块空闲的荒地了。有名可稽的园林有80多处,著名的皇家园林有艮岳、延福宫、宜春苑、玉津园、金明池、琼林苑、瑞胜园最为盛名,遍布皇城周围和四郊,无名的园林更是不计其数。垒石成山,加筑高台,掘土为池,兴建亭台楼阁,广植奇花异草,营建园林、观赏园林成为一时竞相攀比的风尚。
 
参照汴京的蓝图,金中都也在河流水系和地下泉流的开发利用上大做文章。只是金中都水源有限,比不上汴京,却也因地制宜,把一条名叫洗马沟的小河圈入城内,洗马沟发源于城西的一片天然湖泊(古称西湖,即今莲花池)。利用这条小河的水源,开凿了环绕大城的护城河;还把这条小河导入皇城西部,营造了一个极为优美的皇家园林,名为同乐园,亦称西华潭(或鱼藻池)即太液池。同乐园内,兴建了瑶池、蓬瀛、柳庄、杏村等景点。小河下游,自西而东穿行内城正南,河上兴建了一座大石桥,桥分三道,两旁是玉石扶阑,上有精细雕刻,这就是宫前御道上有名的龙津桥,河水从桥下向东流往城外。
 
金中都的皇家园林繁多,见诸于文字记载的有东园、南园、建春宫、芳园等。最值得一提的是东北郊外,相去约二三公里,原有一片低洼地带,为高梁河水所灌注,形成一片浅湖,后来经过人工改造,遂成为近郊的一个风景区。中都建成之后,从1179年(金世宗大定十九年)开始,在这里营建大宁宫(后又改称孝宁、寿安、万宁等名)。这座离宫环湖而筑,琼林苑中筑有横翠殿、宁德宫,西园有瑶光台、瑶光楼,湖中有琼华岛,湖滨辟有稻田,引泉水灌溉,是中都城外著名的风景区(今北海与中南海)。
 
范成大到金中都是进大城南门丰宜门,过龙津桥,“过玉石桥,燕石,色如玉,桥上分三道,皆以栏隔之,雕刻极工,中为御路……两旁有小亭,中有碑曰‘龙津桥’。”(《揽辔录》)离开金中都,也是过龙津桥,出丰宜门。当他们一行不负圣命,踏上归程,诗人又情不自禁赋诗一首:“燕石扶阑玉雪堆,柳塘南北抱城回;西山剩放龙津水,留待官军饮马来。”这首诗,不仅逼真地描绘了龙津桥的壮丽景色,也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
 
“他日楚人能一炬,又从焦土说阿房。”当年出使金国,看到金中都的宏丽奢华,想到故都的残破衰败,范成大悲愤之余写下的诗句竟成了谶语,不幸而言中了。范成大是1193年去世的。他辞世不久,金中都又像当年的汴梁在战乱中衰亡了。
 
1211年(大安三年),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铁骑大举伐金。中都发生大火,延烧五万家,大火整整烧了五天。
 
1214年(贞祐二年),蒙古骑兵分三路南下,一度包围了中都城,还占领了中都城以南大平原上的一些地方。转年,再围中都,金朝遣使求和,同时为了逃避蒙古军队的频频威胁,决定迁都汴梁(今河南开封)。
 
1215年,蒙古骑兵顺利突破了南口一带天险,直趋中都城下,一场激战之后,金兵终于不守,蒙古骑兵杀进城来。宫殿被火焚烧,一代宫阙,竟成了一片废墟。城内发生饥荒,“人相食”,水井中堆满“枯骸”。
 
1234年,金朝灭亡。有人来到残破的中都城,目睹城内金代宫阙遗址,“行殿基存焦作土”,“殿空鱼藻山犹碧,水涸龙池草自春”,只剩下了“瓦砾填塞,荆棘成林”了。
 
“雄丽为古今之冠”的金中都从此衰落……
 
相关新闻
李政道:彭桓武老...
本网推出悼念彭桓...
彭桓武院士遗体告...
158名专家组成...
彭桓武院士遗体告...
哈佛大学庄晓薇小...
人大代表洪可柱痛...
刘寄星:彭桓武先...
朱清时:中国现在...
人才成长是科学不...
Copyright @ 2006 科学时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