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10月,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科比(William C.Kirby)正式宣布启动1978年以来哈佛最全面综合的本科生课程改革。
第一阶段主要是集思广益,收集哈佛学院内外教师、同学、校友和社会同仁的课程改革意见和建议,思考如何最佳地设计改革步骤,确保最广泛地参与。时任本科生教育主任的本尼迪科·格若斯征求在读本科生对自己受教育体验的看法,邀请共同承担本科生教学责任的研究生以及其他负有教学任务的教师发表评论,校友可以就离校后的经历来评价哈佛本科生教育的优劣。
2002年秋季,格若斯还组织了一系列专题座谈会,讨论核心课程以及其他院校本科生教育模式。2002年11月,科比召集哈佛大学师生一起坦诚地讨论核心课程优点、缺点和需要修改的地方。
2002年学期末,哈佛大学对诸多问题的详尽思考形成了一个框架,任命了4个工作小组和1个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来对现行课程展开全面分析和评审。这4个工作小组是:教学法工作小组、普通教育工作小组、专业教育工作小组、完整学习体验工作小组。每个工作小组有2位主席负责,成员包括若干终身教授和普通教师、1~3位本科生、1名研究生、1名与本科生工作密切的管理者、1名来自哈佛大学其他学院的成员,共计12~13名。由于课程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制约,各个工作小组的工作可能会重叠,所以又设立了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的2位主席是文理学院院长威廉姆·科比和哈佛学院院长本尼迪科·格若斯,成员包括4个工作小组的8个主席,负责协调各个工作小组的工作。各工作小组再细分为若干更小的任务小组集中研究具体的主题和途径,任务小组并不行使工作小组的全部职责,而是建立“经验性数据库”,帮助工作小组制定管理原则并提出建议。
2003年4月,格若斯被任命为哈佛学院院长,他随即召开了两次全体教师会议,讨论了改革的目标和结构。2003年12月,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主席科比和格若斯提交了《关于课程评审进度的中期报告》。报告总结了过去的工作,重点阐述了4个工作小组探讨的主题和探讨的途径。在过去的两年里,哈佛大学邀请19位校内外教师和专家,就本科生课程改革撰写颇有见解的论文。论文不是集中于具体行政管理结构上必修课的建议,而是关注博雅教育面临的广泛问题,开发基础性的、综合性的哈佛学院课程。2004年4月,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公布了《哈佛学院课程改革报告》,总结了过去两年各方提出的课程改革建议,标志着第一个阶段的工作基本结束。
第二阶段工作任务是评论、讨论、辩论、逐步深入、进入高潮,即通过教师团立法(faculty legisla—tion)推出新的课程计划。2004年6月起,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又陆续组建了普通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教育委员会、建议和咨询委员会、说明性写作评审委员会、教学法改进委员会和元月短学期委员会,分别落实2004年4月报告中提出的相应任务。各委员会成员基本上是重新选择的,和第一阶段工作小组成员并不重合。2004年12月至2005年5月,哈佛学院先后举办了5场教师论坛和2场学生论坛,讨论2004年《哈佛学院课程改革报告》中提出的课程改革建议:1)普通教育论坛;2) 专业和指导论坛;3) 课改全面反馈学生论坛;4) 科学教育、国际体验和元月学期论坛;5) 写作、口头表达和有效教学论坛;6) 新的生命科学导论课教师论坛;7) 新的生命科学导论课学生论坛。
2006年10月提交初步报告,随后继续征求了许多院、部、系很多教员与学生的意见,最终提交了2007年2月7日最后的报告。2月13日全体教员会议讨论,随后全体教员将在今年3月对课程修改方案进行投票表决,决定怎样和什么时间将这些改革的建议成为学校规定和实施。一旦表决通过即在全校范围内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