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 闻 论 坛 博 客 分类信息 资料贴吧 科学家 实名举报 E-print
注册 搜索 | 科学时报系列 | English | 邮件订阅 | 返回首页 |
科学网首页>新闻中心>正文
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经典?
 作者:钟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7-3-22 0:6:53
 
●现代文化的建构,对话最重要,包括各种文明之间的对话,也包括今人和古人的对话。
 
●从这个现象看,至少说明广大群众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在向传统文化、传统经典倾斜和转移,总的来说这是件好事。
 
●很多学者主要把精力放在精深的研究上面,只写学术性论文、专著,而不能普及到民间去,恐怕是弱点。
 
●像《论语》这部书,从古到今的注解一共有上千种,这上千种注解有些就是不一样的,应该允许人家有所发挥。
 
四大学者点评“于丹现象”
 
由《于丹〈论语〉心得》引起的这番热烈争论也许在近一段时间内还不能尘埃落定,但是由《于丹〈论语〉心得》所引起的大众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空前关注,以及徐晋如等人提出的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坚守,却毫无疑问地让大家把关注的中心投向了几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文化及经典,我们应该如何传承与发扬?作为学者这样一个独特的社会角色,他们在学术研究之余,是否也承担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当学者向大众做一些传统文化普及工作的时候,应该如何把握好通俗与媚俗之间的界限?本报记者采访了几位著名学者:
 

张岂之 著名中国思想文化史专家、清华大学教授、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委员会顾问、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
 

汤一介 著名中国哲学史专家、北京大学教授、中华孔子学会会长
 

方克立 著名中国哲学史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
 

刘梦溪 著名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和弘扬
 
“对于我们做传统文化研究的人来说,一直有一个问题,就是古典怎样进入现代生活?能够代表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些典范性著作,具体说那些文本型态的文化经典,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等,怎样才能进入现代生活?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刘梦溪先生说,“《于丹〈论语〉心得》的出现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它是经典直接进入现代生活的一种比较成功的尝试,因此对文化传承有实在意义。于丹创设了一种论说方式,这种论说方式可以让现代人直接跟古人交流。现代文化的建构,对话最重要,包括各种文明之间的对话,也包括今人和古人的对话。”
 
方克立先生说:“经典的教育非常重要,特别是过去的100多年,我们文化发展中确实有一些问题,我们过去的文化取向太过于向西方倾斜,年轻人感兴趣的都是西方的东西,我们传统的东西、特别是经典就更陌生了。青年人特别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对广大群众也要进行这方面的普及。于丹的书我一本也没看过,但是我知道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有一些很尖锐的批评。从这个现象看,至少说明广大群众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在向传统文化、传统经典倾斜和转移,我觉得总的来说这是件好事。于丹的工作至少推动了这么一种向传统文化、传统经典倾斜和转移。我虽然没读过于丹的书,但是我觉得如果这个‘于丹现象’能够说明广大群众的阅读兴趣和热情的这种转移的话,我认为是不能完全否定的。”
 
汤一介先生担任中华孔子学会的会长,中华孔子学会里有很多大学的学者,他们都在作比较精深的学术研究,同时也做比较普及的工作,他们曾经帮助过东城区安定门街道建立儿童的国学启蒙教育。汤一介先生说:“国学经典书籍中对现在依然有意义的道理,让现在的小孩子跟今天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这完全是可以的。特别是我们在比较浮躁的社会,通过一些传统的东西,告诉小孩子们对于现代的意义是什么。我想这种普及工作是有意义的,过去我们做过,我想今后我们也会继续做的。”
 
在学术和大众间搭建桥梁
 
张岂之先生说:“于丹比较年轻,她能够努力做传统文化普及工作,在社会造成一定影响,在文明建设方面有她一定的作用,这一点是应该肯定的。很多学者主要把精力放在精深的研究上面,只写学术性论文、专著,而不能普及到民间去,恐怕是弱点。”
 
汤一介先生也强调在传统文化普及中通俗的重要性,“如果学者讲得很理论化,大众接受不了,可能就根本不听了,反而起不到任何效果。我们要想办法让大众听得懂,接受得了。因为孔子的思想里面有很多哲学思想,如果大家听不懂,不就没有用了吗?所以还是讲一些大众能够听懂、能够接受,而且是能够引导他们往比较向上的方面内容。”
 
刘梦溪先生则认为于丹的这种言说方式得到大众的接受和欢迎并非偶然,他归纳出几方面的原因:“一是从背景来看,近十多年来,知识界和传媒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对一般民众发生了影响,大家对传统文化已没有陌生感,且有接受的需要。但以前还没有找到一种方式使一般受众也能够跟经典交朋友。也许大家都知道《论语》,但真正去阅读,还是难免有困难。不仅是语词的问题,还有文化背景的问题。于丹这种方式,使他们一下子就豁然有知了。其次是于丹的话语方式特殊。她用自己独特的话语方式搭建了一个《论语》诠释的新世界。也可以说是她创造了文化论说的第二世界,一个带着声色情感色彩的立体话语世界。她把古代经典变成了可以直接审美感知的对象。甚至你可能突然发现或者意识到,汉语的语音之美和辞藻的华丽是如此赏心悦目。这和于丹言说的审美性非常有关。语言天赋如此,其他的演讲者不容易模仿。第三是于丹自己的精神世界健康尚同,没有间杂。‘间杂’是现代大儒马一浮喜欢使用的语言,指的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小计较。这样一个单纯、没有间杂的‘心宅’,便于搭建使读者通向经典的美好而温暖的桥梁。天下人有谁不愿意与温煦美好为伍?因此自然得到了受众的欢迎。第四,跟现代的媒体方式有关。电视讲播这种方式,演讲人直接出镜,观众不仅听到话语的音色,还能看到话语世界里的视觉形象。所以像易中天、阎崇年他们讲述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我对他们都持肯定的态度。当然他们和于丹不同。”
 
经典阐释中的分歧需要探讨和讨论
 
方克立先生认为:“对于经典的解读、传承,针对不同的读者群应该有不同的层次,读者的需要也是有不同的层次,有非常严肃的学术研究著作,也有向群众普及性的著作,还有些是给中小学生的一些基本知识的读本,我倒觉得都需要。只要是以严谨的学术研究作为前提、有学术研究的根底,在这个基础上,对经典的解读可以是多样化的。有人指出于丹的文字训解有错误,甚至说有硬伤,很中肯、善意地指出,那当然可以;但有一些不一定是硬伤,各人可以有不同理解的,是可以加以发挥,一家之言还是可以存在的。”
 
刘梦溪先生说:“我注意到有人对于丹所采取的批评态度,如果不把于丹对《论语》的解读看作是唯一的解读,批评者的心态就会平静许多。古往今来解读《论语》的著作太多了,汗牛充栋不足以形容。但也没有定于一是。即使被视为具有权威地位的郑玄、何晏、皇侃诸家及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后人还是有不同意见。于丹只是对《论语》的一种解释而已,她没有代替其他的百家之言。至于对原典语词文义的解说,是否也有可商可议之处,我想那是大可遵古训‘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
 
汤一介先生表示,自己并没有听于丹在电视上讲的内容,所以不了解她讲得怎样,“她讲的有些地方是不是完全符合孔子的原意,这个当然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起讨论。像《论语》这部书,从古到今的注解一共有上千种,这上千种注解有些就是不一样的,应该允许人家有所发挥,只要是他的发挥是有道理的、有益的,没有必要否定他对社会的正面的意义。当然,至于于丹讲的东西有些地方假若有些学者认为不一定妥当,那是可以讨论的。只要她讲的道理是对大家有益处,我想这就是可以的,关键是不要讲错了,如果有一些错误可以跟于丹讨论,告诉她确实是讲错了。我想于丹如果确实是一个能接受不同意见的人,那她也是会改正的。”
 
学者应该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做更多的普及工作
 
张岂之先生在学术研究的同时,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并且担任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委员会顾问。今年夏天,他的《中华人文精神》增订本即将出版。他认为:“关于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观点来梳理写成普及性的读物,都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但是前提是要尊重历史,如果对历史尊重不够的作品,即使可以在一定的时间里引起轰动,引起大家的关注,但是它们的学术寿命是不会长的,随着读者水平的提高,真正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学术研究的那些东西倒是永恒的。于丹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注意,是引导大家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也有她的缺陷,是不是真正是孔子的思想、庄子的思想?恐怕这里面问题比较多。于丹这样讲《论语》,这也会迫使那些有学问基础的教授、学者本着学术上实事求是的精神,科学的精神,拿出好的、对中国古代人文经典好的一种注解,便于更多的读者来接受。在忠实于《论语》的基本精神的情况下,发挥出新意来,这样读者就可以有辨别、有提高了。”
 
方克立先生指出,现在针对大众经典普及的读物还是挺多的,包括像南怀瑾的《论语别裁》都是很通俗易懂的,钱逊编的《〈论语〉读本》是国际儒联组织编写的面向大众的读本,由中华书局今年出版,这些都是挺好的面向大众的读本。他说:“我们要提倡对经典的尊重,要严肃认真地先读懂原著的文字,把它的真意、精髓真正把握了。然后在忠实于文本的前提下,可以提倡经典解读的多样化、多层次,让我们的文化阅读领域有一种比较健康、理性、和谐的生态环境。”
 
事件回放与追踪
 

2006年十一期间,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主任、教授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7天讲解她的《论语》心得,一时间 “红”遍中国。《于丹〈论语〉心得》一书在中关村图书大厦一天创造了销出14000本、签售12600本的销售和签售全国最高纪录,此书发行量目前已经超过270万册。
 
与此同时,《于丹的〈论语〉心得》也引起部分读者的不满。记者在天涯论坛上看到一组题为“《论语》可以乱讲吗?”的帖子。网名为“塞外李悦”的网友指出了于丹书中14处硬伤。
 
今年2月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分别以《于丹“红”得有道理》和《〈论语〉可以乱讲吗?》为题,对拥于派易中天和批于派李悦的观点进行了介绍。
 
农历大年初一开始,于丹在《百家讲坛》开始连讲10天《庄子》心得。
 
3月2日,中山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博士生徐晋如等九人发帖“吁请媒体停止对于丹之流的过分吹捧”。这就是现在媒体普遍说的“十博士抵制于丹事件”(签名者有中山大学博士刘根勤、清华大学博士生王晓峰、济南大学博士生周韬、中山大学副教授朱崇科以及于丹所任教的北京师范大学学生杨旸等人,其中有六名博士、两名硕士生、一名本科生)。呼吁书说:“像于丹这样一个古汉语知识连初中文化水平都达不到的‘影视学博士’,仅仅靠耍嘴皮子就可以获得社会荣誉,谁还会关心那些引导我们灵魂向上的力量?谁还愿意从事那些艰辛的然而却是真正有益于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研究呢?”“我们从来不会反对人文理论的通俗化,但通俗绝不等于庸俗和媚俗。通俗和庸俗及媚俗的根本区别在于,通俗是用易于使人理解的方式讲述正确的知识,而庸俗和媚俗则是根据一般无知者的接受程度,传播错误的甚至有害的思想。”
 
3月3日,于丹在中关村图书大厦为《于丹〈庄子〉心得》一书举行签售活动。活动极为火爆,但签售活动开始约半小时后,一名叫汤军的男子进入签售会场后,脱去了外套。里面的白T恤赫然用毛笔写着:“孔子很生气,庄子很着急。”
 
于丹回应对要求自己从《百家讲坛》“下课”的说法,在媒体上表示:“现在中国文化需要上课的人,比需要下课的人多。”“人各有志,每个人做事不同,高兴就好。”“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为中国文化做事,欢迎他们也做。”而对于签售时读者的抗议行为,于丹当日也回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有人爱吃法式大餐,但麦当劳、肯德基里的人也不少。”
 
本报记者采访了徐晋如,他向记者表达了自己对《于丹〈论语〉心得》热销的担忧:“传统文化需要弘扬,但只有对传统文化存有敬畏之心的人,才可能真正掌握传统文化。没有敬畏之心的人只会把传统文化当做一个任意打扮的小姑娘。我相信不会有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文学者会成为于丹的“粉丝”,我也相信不会有任何一个认真读过原著的人会成为她的“粉丝”。于丹讲的那一套东西,完全与《论语》无关。她讲的是作为庸人的于丹的人生观,而不是作为圣人的孔子的人生观。她离孔子太远,她的书卖得这么火,这正是可怕之处。因为会有更多的人认为《论语》就是于丹所说的那个样子。在不懂的人看来,这就是孔子的想法,这太可怕了。于丹你讲心得可以,但你不要强加给孔子。”
 
徐晋如认为任何妄图通过吃快餐的方式去了解传统文化的想法都是荒谬的,而知识精英和大众沟通的桥梁就是敬畏,“敬畏了以后,才能潜下心去学,学而思,思而学,独立思考,才有收获,才有可能成为知识精英”。
 
相关新闻
教育部公布高校及...
宋宜昌:从歼10...
人民大学政治学系...
《自然》:河北发...
南开海内外选英才...
大学就是大学,没...
数学上的“人类基...
科学家发现新猫科...
JACS:江雷小...
大脑的某些记忆可...
Copyright @ 2006 科学时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