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问题既是全球性的,又是区域性的,但更重要的是全球性的;并且,气候变化所体现的气候系统变化是外强迫作用和多圈层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其影响和对策又涉及到生态、环境、经济、外交、法律等部门,因此,必须通过国际上一些有关气候变化的重大计划来具体实现。”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副主任徐影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表示,研究与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有广泛的国际合作和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国际气候变化对策
“虽然科学界认识到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气候变化已有较长时间,但采取实质性的行动还是近20多年的事。这其中有4件大事具有重要意义。”
徐影指出,1979年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在其宣言中提出,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今后仍像现在这样不断增加,到21世纪中叶将会出现显著的增暖现象。这个科学断言不仅引起了科学界的普遍关注,而且引起了不少政府的注意。1984年6月,第8届世界气象组织大会正式建立了世界气候计划,为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一个组织框架。
“更重要的是,它组织了1985年10月的奥地利维拉赫会议,提出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以现在的趋势增加,到21世纪30年代,二氧化碳的含量可能是工业化前的2倍,全球平均温度可能提高1.5~4.5摄氏度,同时海平面上升0.2~1.4米。1988年12月联合国第43届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在全球范围内对气候变化问题采取必要和及时的行动,要求当时刚成立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就全球气候变化现状进行综合评估,并对未来的国际气候公约提出建议。”徐影说。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期间,153个国家签署公约,规定发达国家缔约方于2000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稳定在1990年水平。公约缔约国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第三次缔约国大会上制定了2000年以后的排放义务,即《京都议定书》,规定附件1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在2008~2012年内,应将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减排总量在1990年排放水平上至少减少5%。经过长达8年的谈判,《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生效。“从此在法律上规定了世界各国为保护气候而必须采取的减排行动,也使气候变化问题从科学问题演变成科技、环境、外交、法律和政治问题。”徐影说。
为给国际社会提供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权威性科学信息,1988年,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IPCC,负责组织全球不同领域的专家对有关气候变化的科学成果、技术及信息进行综合的分析与评估。徐影介绍,IPCC共有3个工作组,第一工作组的任务是讨论气候系统和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第二工作组讨论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影响问题;第三工作组讨论减缓气候变化的各种对策问题。自1990年以来,IPCC相继出版了三次评估报告,评估了气候变化科学进展、社会经济影响、减缓与适应对策等,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制定提供了科学支持。目前第四次评估报告的第一工作组报告决策者摘要已经公布,正式报告将于今年出版。
中国积极开展气候变暖研究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对气候变暖进行研究。徐影介绍,中国科学家在世界气象组织、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地球观测组织、地球系统科学联盟国际科联等国际组织以及世界气候研究计划、世界天气研究计划等国际科学计划中都担任了重要职务,并积极参与了世界气候研究计划、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全球环境变化人类因素计划、国际生物多样性科学计划等多项重大科学计划的实施。
据了解,中国气象局原局长邹竞蒙、国家气候中心原主任丁一汇、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先后担任IPCC首席代表、第一工作组副主席、共同主席等职务。IPCC组建以来,有100多名中国科学家参加了历次评估报告和相关的特别报告与技术报告的编写,为各国政府、科学家和科学团体提供了最新的气候变化问题的知识与政策选择。
徐影介绍,中国气象局在气候变化领域积极开展研究工作,把气候变化纳入各种规划,加强气候变化研究和业务工作的顶层设计。设立气候变化专项经费,面向全国进行开放式的自由申报,支持开展一系列气候变化科学、影响与对策研究,旨在解决关键科学问题,促进气候变化决策支持的科技内涵。特别是制定了气候系统模式的研发计划和实施方案,推动加速发展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气候系统模式。牵头国际沙尘暴科学计划,参加各种气候变化双边科技合作项目。中国气象局组织完成了一系列重要的评估报告,如《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以及与科技部、中科院联合编写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对我国气候变化历史、原因、事实、影响以及采取的政策、措施进行了陈述。
徐影说:“我国目前处于发展阶段,面临的减排压力比较大,因此我们要坚持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原则,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更好地利用清洁能源以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气象局组建了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中心,也将为合理地大规模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提供优质服务,目前已制作和发布了一些重要产品。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引进欧美国家先进技术来达到减排目的。同时增加植树造林,增加对碳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