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读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大众宗教》一书,联系当代中国民间宗教的研究现状,感触良多。在此,笔者在标题中使用了“民间宗教”(Folk Religion)与“大众宗教”(Popular Religion)两个概念。“大众宗教”是引进的一个新概念,其与“民间宗教”的内涵基本一致,有时Popular Religion翻译为民间宗教、民众宗教等。这些界定都有不可回避的缺陷,因而“大众宗教”这一概念难以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所以尽管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某些细微的差别,但如果我们把“大众宗教”理解为“民间宗教”,相信也不是什么错误。
韦思谛先生编著的《中国大众宗教》所辑录的论文是国外汉学家研究中国民间宗教的精品,作者均是美国该研究领域卓有成就的专家。与个人专著不同,该书由7位作者的9篇文章组成。书中诸文以其独特的视角与方法,详细考察研究白莲教、天后(妈祖)、关帝、碧霞元君(泰山女神)、五通神等神灵的崇拜,展示了中国古代信仰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论述了这些信仰的产生、发展与演变以及这些信仰在中国古代人民中的影响及其所具有的文化意蕴。
与其他论著不同,本书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第一,注重社会文化与历史因素。本书主要由历史学家与人类学家运用人类学与历史学的方法来探讨普通人的宗教信仰、社会与文化,因而对这些草根文化(民间宗教)的研究也就不仅仅局限于信仰问题,而是对所探讨的问题更加着重于社会与文化因素。
中国存在着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民间宗教。这些通常被忽视的草根信仰,在中国历史上却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引发民众的反抗、制约百姓的行为、折射社会变迁、构建乡土文化等等。通过研究这些与主流宗教相对应的民间宗教的研究,可以倾听来自过去普通民众的声音,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感知他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勾勒往昔丰富的生活图景。然而,民间宗教中的一些宗教派别多因具有反抗精神而一直被精英阶层所诟病。传统佛、道二教,特别是佛教的末世信仰是以精神解脱为终的,而以白莲教为代表的中国民间宗教的末世信仰则是以反抗和推翻现实社会为终的。这种反抗精神一扫儒家的中庸与佛教的谦和,显示草根阶层对现实苦难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诉求。这一点也反映出中国当时社会状况、民众的精神生活、行为方式以及民间的传统文化意蕴。然而无论披着何种宗教外衣,里面总是包含着天命观念与现实诉求,而不是赤裸裸的宗教战争。这是严格区别于西方社会的宗教战争的。我们更应当看到,并不是所有的民间宗教都为战争提供道义上的外衣。因而,要用历史的、客观的观点来看待民间宗教,如此方能透析真正的中国民间文化。
第二,强调民间诸神与帝国之间的关系。既然文章诸位作者强调社会文化因素,那无疑就会在国家政府与民间宗教诸神之间发生某种关联。政府对某种神灵的特定态度影响该神在民间的地位与发展。例如沃森在其文中分析了天后(妈祖)的神话起源以及历史演变,探讨了天后女神产生与发展的经济与社会背景以及对天后的不同看法,探讨了具有明显差异性的不同社会群体对天后神性的不同需求。国家与文化精英塑造天后女神的形象来整合不同的女性神灵(宗教标准化),并以此来整合中国不同的地方文化。
第三,解析女神崇拜及女信徒在宗教传承中的作用。书中有两篇论文是探讨女神崇拜的。一篇是关于天后(妈祖),另一篇是关于泰山女神。由于男性与女性对女性神灵持不同的态度,使性别因素在许多中国宗教活动中造成了重要差异。男性与女性所持不同的观念世界或许可以解释儒家官员与文人对碧霞元君崇拜持怀疑与敌意的态度。在韩书瑞的《反叛间的联系》一文中探讨了女性在教派中享有的权利以及在教派力量受到削弱时,女性在维持家族和教派延续中所起的作用。此亦可看作本书的特色之一。
在当代,以著名高等院校为核心的研究中心成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地,对儒释道三教所作研究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出版了许多学术水平很高的专著及论文。然而与主流宗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致力于研究民间宗教的学者却寥若晨星,对民间宗教的研究的学术著作和论文也就非常稀少了。因而,韦思谛先生编著的《中国大众宗教》一书就显得弥足珍贵。借鉴海外研究成果,重新审视民间宗教的文化地位与历史地位,对于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杂性、多样性,如何看待民间宗教(民间宗教与三教的关系、民间宗教与邪教等)与民间宗教的走向以及如何处理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