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科发展、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和引进、学术梯队建设和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研究方面,院士无疑有强效的推动和引领作用。多年来华南理工大学积极创造条件,力挺院士工作,推动科研工作和人才队伍的建设。
据悉,该校有5名院士,1名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9位双聘院士。近几年,该校加大对院士后备人才、特别是中青年学术尖子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对重点学科、基础较好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知名教授,学校在配套资金、实验室建设、梯队配备等方面,优先重点投入,形成了以他们为核心的学术和科学研究中心,显著提高了学校的科研能力和学术影响力。
院士引领学术研究
该校以中科院院士曹镛为核心的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所是我国高分子光电领域的前沿的专业研究机构,目前拥有近2000平方米实验室(包括300平方米超净室)、各类先进仪器设备总值超千万元,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项目“有机/高分子发光材料重大基础问题的研究”的首席科学家单位,并承担了“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全彩色高分子发光显示屏技术研究”、广东省光电领域重点突破项目“高分子发光平板显示器技术研究”等重大项目。
2005年12月20日,由曹镛领导的“高分子塑料光电材料研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顺利入选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实施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全国首批26个创新引智基地之一,是此次广东省唯一入选的基地。目前,基地聘请了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Heeger教授、十多位海外知名学者、多名特聘教授。
同时,该校根据科研和重点学科建设的人才需要,柔性引进“双聘”院士,为他们搭建事业平台,帮助学校开发新的前沿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促进学科交叉,吸引一批学术骨干到学校工作,促进了学校的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
中科院院士姜中宏2002年受聘于华南理工大学后,学校先后投入了1100多万元科研配套经费建立了光通信材料研究所,并通过人才引进等方式形成了以姜中宏院士为核心的一支中青年学术团队。该研究所在姜中宏院士的领导下于,2004年建成了国内首家设备先进的主动光纤研制和性能测试的科研机构,其中两人入选2004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在近两年内,该团队承担了国家及省部级各类课题14项,已在多组分有源玻璃光纤、光子晶体光纤和异型玻璃光纤与器件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的科研成果。
大师带队出成果
该校还结合队伍与学科建设实施了“兴华人才工程”团队建设,积极倡导“大师 +创新团队”的模式,以院士为核心,构建高水平的梯队。
如以工程院院士何镜堂为核心的现代建筑创作研究团队,在大型国际设计竞标中多次中标,诸如北京2008奥运羽毛球馆和摔跤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及全国100多所大学校园建筑群体的规划设计等。
作为制浆造纸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近几年来俄罗斯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原校长刘焕彬带领研究团队,积极开展循环经济和节能降耗方向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主持建设了国内领先的、价值400多万元的二次纤维高效利用研究平台和中试系统,承担了国家、省市和产学研等多项科研课题,开展二次纤维资源高效清洁利用、制浆造纸过程软测量与可视化检测控制技术、纳米材料应用等国内领先的创新性研究。多项成果已投入工业应用。
陈克复是我国造纸领域唯一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分析总结我国造纸技术与装备落后于国外的原因以后,他领导“造纸过程技术与装备”团队着重于清洁漂白生产技术、高效高速造纸机技术及特种纸技术的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创造性、实用性的成果,特别是清洁漂白生产技术与装备已在国内造纸企业广泛推广,为解决我国造纸工业的污染问题作出重大贡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及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同时,团队在多家造纸企业建立了特种纸新技术研发基地。为了打破国外某些制造公司的高价垄断,研制出国产的高速造纸机,在科技部的支持下,陈克复正带领团队与大型企业和研究院一道,承担科技部“863”计划“十一五”重点项目“国产高速造纸机的研制”的启动项目,在短短1年内,就申请了10项发明专利,为2007年进入高速造纸机实质性研制创造了条件。
以中科院院士吴硕贤为首的建筑技术科学团队,先后被该校列为“211工程”、“985工程”重点支持的学科点之一,予以扶持,极大增强了建筑学院的科研实力。目前,以何镜堂、吴硕贤为核心的该校亚热带建筑科学研究已居国内前列。2005年获准成立我国唯一的亚热带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最近又通过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终审,有望成为我国首个在建筑科学领域设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目前,华南理工大学在院士们的带领下,一支庞大的以拥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副教授、教授等高级人才为主体的教学和科研团队,正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并为提升学校的科研和学术水平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