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 闻 论 坛 博 客 分类信息 资料贴吧 科学家 实名举报 E-print
注册 搜索 | 科学时报系列 | English | 邮件订阅 | 返回首页 |
科学网首页>新闻中心>正文
海底光缆断裂:上亿元损失换来的启示
 作者:计红梅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7-2-28 23:7:1
 

2月14日是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既是2007年春节来临的前夕,也是一年里玫瑰花最贵的时候。正因此,一则重要的消息就在浓浓的节日气氛中悄然滑过了人们的视野。
 
从香港电讯管理局传来的一则简讯称,于2006年12月因台湾地震受损的六组海底通信光缆的维修工作已经完成。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的对外连线容量也已恢复至地震前的正常运作水平。从中透露出的关键信息是,一场历时两月、带来上亿元损失的天灾终于被消灭于无形。
 
尽管这一事件已经划上了句号,但却促使人们对一系列的问题重新加以思考。
 
脆弱的通信网络
 
2006年12月27日早晨9点,BDA中国有限公司的方美琴小姐像往常一样打开电脑,准备登录MSN,开始一天的工作。然而,几经努力,她仍然无法成功登录。作为这家市场研究咨询公司的首席分析师,她敏感地意识到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很快,她和同事们就获得了相关的讯息:台湾发生地震了。
 
北京时间12月26日20时26分和34分,在南海海域发生7.2、6.7级地震。受强烈地震影响,中美海缆、亚太1号、亚太2号海缆、FLAG海缆、亚欧海缆、FNAL海缆等多条国际海底通信光缆发生中断,中断点在台湾以南15公里的海域,造成附近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和地区性通信受到严重影响。和中国用户有关联的是,中国大陆至台湾地区、美国、欧洲等方向国际港澳台通信线路受此影响大量中断,国际港澳台互联网访问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国际港澳台话音和专线业务也受到一定影响。据推算,此次海底光缆断裂,给运营商和电信运营企业造成的损失就已超过1.5亿元人民币。
 
事件发生后,作为美国政府的通信顾问,Ken Zita得出的第一结论是,“自然灾害暴露出全球通信网络的脆弱”。
 
方美琴告诉《科学时报》,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出,对于中国网民而言,国际互联网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因地震而导致海底电缆断裂后,MSN无法登录,雅虎等很多国际网站访问速度变慢,很多国际的电子商务网站几乎完全失灵,托福网考和GMAT的报名业务暂停,很多中国网民都因此而备感困扰。某著名网站在事件发生后的两天中,对近8万名网民作了调查,其中有六成网民认为,此次断网严重影响了其工作和生活。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著名电信专家宋俊德对《科学时报》表示,与卫星通信相比,海底通信光缆具有低成本、高带宽等优势。与陆地光缆相比,海缆通信又具有通信质量稳定可靠,保密性好,隐蔽性好,抗毁、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所以,无论是平时还是战时,作为跨海通信手段,海缆都具有其他任何通信手段所无法替代的优势。
 
据介绍,目前全世界已铺设了数百条海底光缆,每条光缆都要消耗数亿美元的生产和铺设成本。比如亚太2号光缆网络就是由日本的NEC公司施工建设的,参与该网络通信运营的有十多家公司。长达19000公里的亚太2号光缆网络于2001年完工,耗资11亿美元。
 
然而,如果这些海缆在枢纽点上发生纠结,则有可能导致通信大面积瘫痪。这次受损的光缆就分布在我国台湾至香港间的密集通道上。光缆上面的水域就是连接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重要水路运输通道。
 
为了降低通信网络的脆弱性,宋俊德认为,应当调整网络设计的布局,不仅要加强陆地光缆的建设,还应该调低光缆在某一枢纽点的密集程度。
 
过于依赖美国
 
“小小寰球”的一次小小的“抖动”,就让人类伟大的信息时代变得狼狈不堪。这固然是因为自然的不可抗力,而互联网结构的弊端,也是造成今日局面的原因。2006年12月27日,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发表了一篇题为《电信线路脆弱但恢复能力强,令人痛苦地想起对美国的高度依赖》的文章。
 
方美琴告诉《科学时报》,此次事件也暴露出许多国际企业在为中国用户提供本地化服务方面的缺憾。以MSN为例,许多外企员工已将其作为工作时必需的沟通工具之一,但是,由于MSN服务器基本上都设在美国,绝大部分MSN的用户在地震后都不能正常使用该服务。因此,国内的很多网络公司就成为这场地震的大赢家。在MSN无法登录的时候,腾讯QQ又成了很多人的沟通工具。一家网络公司的职员表示,“我都差不多有一年多没开过QQ了,平时基本上都是用MSN与同事和朋友联络,现在不得不重新用上了QQ。”她在地震后迅速用手机短信的形式将自己的QQ号码传递给了所有的客户。
 
据宋俊德介绍,目前大部分信息流量仍然来自因特网的诞生地美国,尤其是加利福尼亚。虽然计算机的普及以及万维网用户的日益增多,帮助亚洲使力量对比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化,但还没有达到大大降低亚洲对美国服务器依赖程度的地步。
 
据了解,互联网的“美国中心”结构主要体现在内容和域名解析两个方面。从内容角度来看,全球互联网用户需要的大部分信息在美国,亚洲通过几根脆弱的光缆获得信息;从域名解析角度来看,人们每次登录网站和使用电子邮件时都要用到域名,而解析域名的服务器中处于最核心位置的是“根服务器”。目前全球共有13个域名根服务器。1个为主根服务器,放置在美国。其余12个均为辅根服务器,放置在美国9个、欧洲2个(位于英国和瑞典)、亚洲1个(位于日本),由互联网名字与编号分配机构ICANN统一管理。人们在登录大部分
 
“.com”、“.net”等结尾的网站或发电子邮件时,数据都要到这些国家绕一圈才能找到目的地。也正因为这一点,一旦直接和美国相连的光缆断裂,数据不得不绕道而行,网络就会出现无法登录或是网速变慢的情况。而台湾震断的几条重要的海缆所传递的数据占到了该地区至太平洋彼岸数据流量的3/4。
 
宋俊德认为,此次断网虽然教育了一些盲目崇拜国际域名“.com”的人士,同时留下了更深刻的反思。然而,在没有根服务器之前,中国网民可能还要继续为类似的意外事件买单。
 
光缆投资新热潮
 
光纤光缆系统的首次商业化安装是在1997年,此后光纤凭借其传送数据和声音的速度加快,慢慢取代了铜线被用作电话线。
 
上个世纪末,随着网络经济的繁荣和美国《电信法》的诞生,光纤投资泡沫也随之产生。在五六年的时间里,通信公司一共投资了大约1万亿美元用于铺设各种光缆,而且没有人对未来的需求产生过怀疑。最后,需求和现实之间的不平衡导致了灾难性的结果。以美国环球电信为例,这家替新兴运营商在全球铺设光纤光缆的企业于2002年申请破产时,债务总额已达到124亿美元。此后,光缆投资速度随即放慢。
 
方美琴对《科学时报》表示,此次光缆受损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与近年来全球光缆投资放缓有关。近年来,亚洲地区的互联网和国际通话服务迅速增长,光缆容量越来越吃紧,而且已有光缆往往在技术上已经过时。比如,截至去年6月,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已超过1.23亿,而在2000年初时只有890万。
 
然而,与此同时,电信企业的光缆投资直到近年才开始有所增加。2月早些时候,美国Verizon通信公司和另外五家亚洲电信公司宣布将斥资5亿美元建设直接连接中美的第一条高速海底光缆。目前,两国间已有直接或间接的光缆连接,不过速度较慢。在地震发生前,Verizon通信公司和AT&T等几家全球最大的电信公司已经计划建设跨太平洋光缆。
 
事实上,此次光缆断裂事件震惊了整个亚洲。韩国最大的电信公司韩国电信称,从此次光缆断裂事件中吸取的教训是需要更快地恢复线路。而拥有海底光缆的电信公司也已经表示要扩大亚洲至美国的线路容量。日前,香港有线运营商亚洲网通宣布,计划投资6.36亿美元建设跨太平洋光缆。中华电信也已经证实,计划在今后五年时间里投资数十亿美元升级其网络,不过不会全部用于跨太平洋光缆中。
 
除了新的海底光缆外,电信公司还在考虑将亚洲通过俄罗斯连接美国和欧洲的线路作为备用之选,在跨太平洋光缆出现问题时启用。网状网络等新技术也会改善网络的灵活性,使运营商能在网络出现问题时自动将流量分流到其他线路。
 
不过,针对是否有必要再投资建设海底光缆,有分析师指出,此次事件的真正问题在于跨太平洋光缆中的大部分线路都没有投入使用。比如,Pacific Crossing就表示,在其光缆中仅有约15%能够传输信息。其余85%尚未装备收发机等部件。在能够传输信息的15%的光缆中,正在使用的也仅有一半。因此有市场人士担心,大量上马新的海底光缆可能导致跨太平洋线路容量供大于求。
 
相关新闻
李振声院士获06...
2006年度国家...
中国科学院:关于...
加拿大科学家:欢...
上海科学家缘何集...
机器人鸟在山东科...
图灵奖迎来第一位...
《科学》:伊斯兰...
华人女性无缘今年...
国家科技奖结果印...
Copyright @ 2006 科学时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