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 闻 论 坛 博 客 分类信息 资料贴吧 科学家 实名举报 E-print
注册 搜索 | 科学时报系列 | English | 邮件订阅 | 返回首页 |
科学网首页>新闻中心>正文
闵乃本院士团队摘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作者:朱小卫 罗静 秦刚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7-2-28 0:13:45
 
本报南京2月27日讯(记者朱小卫 通讯员罗静 秦刚)在2月27日公布的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中,南京大学喜获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据悉,这是自1999年国家奖励制度改革以来内地高校独立完成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据介绍,自1998年至2005年间,除了2002年和2003年评出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外,其余年份均空缺。2006年度,全国共评出2项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其中,南京大学物理系闵乃本院士,朱永元、祝世宁、陆亚林、陆延青教授完成的“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与香港大学化学系支志明院士完成的“金属配合物中多重键的反应性研究”同时获得该奖。值得一提的是,支志明院士也是南京大学2000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
 
南大的这一获奖成果构建了介电体超晶格中电磁波、弹性波、极化激元波传播与激发的理论体系,发展了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方法和制备技术,发现了一批新的物理效应,并研制成相关器件原型。这一成果拓展了人们对微结构材料的认识,展示了介电体超晶格在光电子领域诱人的应用前景。
 
当记者采访这一项目的第一完成人闵乃本,希望他能谈谈个人的贡献和创新的秘诀时,他却十分谦虚,很少谈及自己,谈得更多的是他的科研团队和他对创新的理解,这让记者明白了这个科研团队最终能够抱得大奖归的真谛。
 
他说:“我们这个获奖课题的设想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有所继承的。”1962年,美国的诺贝尔奖得主Bloembergen提出了准位相匹配理论,但是这个理论一直没有办法得到验证。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在冯端教授的带领下,闵乃本等巧妙地利用了在晶体生长过程中出现的生长条纹,研制出聚片多畴铌酸锂晶体,成功地验证了准位相匹配理论。这一成功使闵乃本敏锐地意识到这类微结构材料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于是萌生了发展和建立一套有关该类材料的系统理论并探索其应用前景的设想。历经19年的磨砺,终于修成正果。
 
在获奖之际,闵乃本院士吐露心声:“这一项目从提出基本概念到最终研制成功全新的原型器件,历经19年。这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也不是我们得奖的这5个人完成的,还有陈延峰、王振林、王慧田和何京良等教授,以及名字没有写进证书的许多人,包括许多研究生,他们都是贡献者。应该说,这项成果的取得是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结晶。”
 
闵乃本对介电体超晶格的应用前景有着更多的憧憬:“我们知道,一般的固体激光器只能出一种颜色的激光,用了我们的介电体超晶格以后可同时出红绿蓝3种颜色的激光或更多颜色的激光,这就为当代激光技术开拓了新应用,也开拓了光学和非线性光学的新领域。除了三基色激光器可以用于彩色显示外,还有许多事情可以做,如多波长激光器有可能去发展一种激光医疗仪器,它的好处在于:例如有些病症的病灶对某一个波长的激光比较敏感,就可以用它来检测和定位,然后再用另一波长的激光对它进行手术治疗。当然,目前这只是可能的设想,还没有做出来。如果有医疗界、企业界愿意做,我们会很高兴与它们一起来讨论。”
 
相关新闻
李振声院士获06...
加拿大科学家:欢...
中国科学院:关于...
机器人鸟在山东科...
华人女性无缘今年...
2006年度国家...
《科学》:伊斯兰...
过量饮酒损害视神...
哲学界:中医存废...
冬季心脏肺部疾病...
Copyright @ 2006 科学时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