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从医不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责任,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从医是立业的根基,精神的寄托,应该去珍爱、去完善这份职业。”
洪战辉背妹妹上学感动了一代中国人。南方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陈强利用休息时间免费救治病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则感动着南粤农村的农民。
医者仁心仁术救人
陈强是南方医科大学2004级神经内科博士研究生。考取南方医科大学博士前,他曾在贵州省一基层医院工作了近20年。在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看不起病的情况很多。他见过许多农村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农民们遇到大病就拖,遇小病就扛过去。
一次,一位进城打工的年轻的女性心脏病患者病情危急,前来就诊,可当她和她的同乡打开所有的行李,却只勉强凑齐200元,抢救了一夜,病情稍微稳定后她就自己出院了,后来患者的同乡回来办手续时说,把她背到汽车站时就去世了。
每每想起这些,陈强总会被深深地刺痛。医者的良知、责任、爱心,日复一日地累积成为巨大压力。他想学习更多的医学知识去救病治人。2004年,陈强考入南方医科大学,攻读神经内科学博士学位。进入学校后,他并未脱去一个基层医生的本色,仍随时留意着救治病人。
进校不久,他听说了博士医疗队。这支医疗队1999年组建,队员从63名博士发展到了300多名,他们的足迹遍布边防海岛、南粤大地,到灾区和贫困地区开展医疗服务活动,为数以万计的群众送医送药。陈强立刻加入了这支队伍。
在该队随后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陈强惊讶地发现,在贵州看到的许多因病致贫的现象,在经济最发达、医疗资源丰富的广东同样常见。
一次在佛岗农村调研时,一位70多岁的老人,因高血压引起脑出血,已瘫痪卧床十多年,紧紧拉住他的手不肯松开,眼中闪烁着泪水,充满期盼。一位40多岁的晚期糖尿病患者,因缺乏最简单及时的治疗,全身溃烂、奄奄一息,在医疗队离开一个月后就去世了。这给陈强以极大的震撼:“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走入农户 义务服务
2005年3月,陈强到广州市钟落潭镇雄伟村义诊,看到村民肖远标夫妇三个身患重病的女儿。
她们相继在10岁左右出现癫痫发作、阵发性肌阵挛,大女儿肖嘉琪已丧失行走能力,二女儿肖嘉仪也慢慢步上姐姐后尘。
18岁和16岁的两个花季少女,双腿完全丧失站立能力长达6年。吃饭、穿衣、上厕所基本无法自理,只能用两只手臂撑着身体仰坐在地上缓慢移动,她们的手臂上布满了因摩擦和重压而留下的伤痕。
15岁的老三肖结仪还能勉强行走,却失去了基本的运动能力,每天需要接送上学。美丽的青春年华,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同龄人高兴地玩耍,一个人孤单地呆在教室里。
原本还算宽裕的家境,因大部分收入都用在治疗三个女儿的疾病上而一贫如洗。绝望的夫妇已经放弃了对两个大女儿的治疗,只希望能保住小女儿,为这个家的未来保留一点点的希望。
陈强当时刚下科室,每周只有星期天休息,还需要在实验室完成科研课题,还需大量的时间查阅文献。他把能利用的所有休息时间都用上,开始全力为三个女孩的病痛奔波。
经过诊断,他初步判定这是遗传性疾病。遗传性疾病是世界性的科研难题,治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当陈强把她们的病情向导师和队友汇报时,他们对此也是一筹莫展。
即便希望渺茫,也要尽力帮助她们减轻痛苦!陈强邀请了中医、外科等多个学科的医生为三姐妹进行会诊、检查、制订综合治疗方案。
经过一年的跟踪治疗,肖家三个女儿的病情竟都有了好转。大女儿肖嘉琪可以自己梳头、吃饭、料理生活起居;二女儿肖嘉仪可以自己洗澡和出门玩耍;三女儿自己上学,还可以帮母亲做一些简单家务,还能骑自行车。肖远标夫妇又重新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陈强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建立医疗信息网络从防治做起
有了救助肖家三姐妹的经历,陈强认识到,博士医疗队到贫困地区义诊有一定的效果,但花费大、医疗无法持续深入,医疗队走后当地看病难的局面不能根本改观,仍然是“小病挨,大病扛,重病等死见阎王”。
为什么不能把导致大额医疗费用发生的疾病控制在萌芽阶段?如何改变农村存在的小病拖成大病、大病导致贫困的现状?陈强和博士医疗队友们结合广东农村的实践,设想从改变基层医疗管理信息环节入手,建立村级医疗信息网络,力争少花钱,让村民形成有病治病、没病防病的新型医疗模式。
从2005年12月开始,博士医疗队80多名博士研究生发动100多名硕士研究生及部分预防医学院本科生,在广州钟落潭镇米岗村和雄伟村进行了大型医疗普查,该校研究生院还向两村免费赠送了价值1万多元的两套农村医疗信息管理系统。由于博士医疗队从2004年起就一直在两村医疗扶贫,陈强为三个小女孩治病的事又取得了好口碑,村民们都积极配合。两周内,他们完成了4000余名村民的建档工作。通过对470名村民的检查,完成了两村疾病谱分布的调查,统计得出,骨关节疾病、循环系统疾病、五官(眼耳鼻口腔)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为当地农村多发病。
陈强还组织硕士生、本科生到试点村开始流行病学调查,向农民宣传预防医学知识和妇女、儿童健康保健知识。还与当地镇乡政府和镇卫生院联系,对村卫生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同镇医院建立了长期帮带关系,并在更多的村开始实行新的农村基层医疗模式。
2006年8月,广东省开展“健康直通车开进青藏高原”活动,陈强再次充当先锋,一路跋山涉水,全身湿透地来到西藏察隅简陋的义诊现场,放下行囊顾不上休息就给藏民看病。“南方医科大学的大夫跑这么远来给我们免费看病,真好!”藏民们都竖起了大拇指。陈强和他的博士医疗队还把南方医科大学自主研制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无偿提供给西藏灵芝县布久乡,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农牧区医疗信息服务站,使一个只有4名医务人员的乡卫生院的工作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这些努力换来了收获。“陈医生,谢谢你!你们的医德跟普通的医生高高在上的感觉真的不一样。”一位普通农村患者给陈强发来短信。朴实的话语让他感动不已。陈强一直舍不得删,保存在手机里一年多了,每当有困惑或遭到误解时,他都会翻出这条短信勉励自己:只要对患者真心付出,只要尽到自己的职责,就一定能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肯定,就一定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005年,医疗队获“2005年度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奖”。2006年,陈强入选“2006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是广东省唯一入选者。
可面对这些荣耀陈强仍心怀愧意:“农村和贫困地区需要更多的关爱,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希望有更多的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积极投身到新型农村建设中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会,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