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31岁的马来西亚“神童”张世明因患抑郁症而病逝于一家医院。张世明13岁成为加州理工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学生,21岁获得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但张世明绝不是“神童”出事的第一例。2004年,当时年仅24岁的华裔钢琴“神童”倪凡春因患精神疾病,疯狂残杀其恩师马丁。近年来,国内也不断有“神童”的“不妙”的消息传来。人们不禁要问,“神童”怎么了?“神童”是不是很脆弱?
施建农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世界天才协会亚太地区联合会前主席
从“神童”到超常儿童
在我国古代,“神童”是人们对那些聪颖非凡、表现出众的少年儿童的敬称。由于人们仰慕这些儿童的才华,又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就认为这是神赐予的能力,所以把他们叫做“神童”。同样聪颖非凡、表现出众的少年儿童在古希腊被叫做“金人”;在欧美等地则叫“天才”。我国心理学家在上世纪70年代末提出了“超常儿童”这一概念。
我国心理学家认为,这些所谓的“神童”实际上是相对于其他大多数普通儿童来说的,他们是整个儿童群体中的一部分。根据国内外研究资料显示,超常儿童在儿童人群中的比例为1%~3%左右。我国著名超常儿童心理学家查子秀教授等的研究发现,超常儿童具有记忆力强、观察敏锐、思维敏捷、兴趣广泛、求知欲强、精力旺盛等特点。
超常儿童的生物学基础
超常儿童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对于这个问题,目前还不能下结论,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超常儿童具有必然的生物学基础。
国外的研究和笔者近年来所作的一系列研究表明,智力超常儿童的基本信息加工速度比常态儿童显著快,而基本信息加工速度被认为是神经传导速度的标志,也是智力的核心成分。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我们采用更精确的脑电仪对超常和常态儿童在完成特定认知任务时的事件相关电位(ERP)作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超常儿童与常态儿童相比,事件相关电位的潜伏期更短,而波幅则因任务的性质不同而不同。对于熟悉的任务,超常儿童的波幅比较低,而对于新任务,其波幅比较高。潜伏期短,说明超常儿童的加工速度快;在新任务上的波幅高,说明激活的神经元多;在熟悉任务上的波幅低,说明被激活的神经元少。
另外,几年前,有国外学者发现,在人类第六条染色体的长臂上有一个叫IGF2R的基因组与智力有显著相关性。尽管该研究还没有被进一步证实,但这一结果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相信,超常儿童是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的。环境和教育只能在一定的生物学基础上才能起作用。更确切地说,如果缺乏特定的生物学基础,最好的教育也无法把一个智力平常的孩子变成超常儿童,因此,还是要提倡因材施教。
超常儿童不等于心理疾患
超常儿童真的比正常儿童更加容易患上心理疾病吗?对于这个问题,多数人采取了比较接受的态度,因为有现实中的案例作证。比如,天才画家凡·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还有笔者前面提到的几个例子。但事实是否真的这样,我认为需要从多个方面加以考虑。
首先要考虑到,精神异常是相对于精神正常而言的。而正常是指大多数人的状态。当某个人不和大多数人一样时,就可能被认为是不正常的。由于超常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行为举止在很多方面与众不同,因此,他们更容易被认为是异常的。
其次,超常儿童一旦被确认,人们就会对他们寄予更高的期望,因此,他们受到来自周围的压力更大,当这种压力不能被顺利地化解时,就容易形成精神障碍。还有,由于超常儿童更容易受人关注,发生在他们身上的问题更容易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因此,超常儿童的问题更容易被传播,甚至被放大。
其实,精神疾患在普通人中发生也是有一定比率的,而且这个比率不断上升。据有关方面的调查数据表明,20多年前,我国人口精神疾患的发生率不到0.5%,而近年来已迅速上升到近1.5%。按照这个比率算,我国目前至少有精神病患者2000多万人。而儿童人口(心理学中的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个体)有3亿。如果1%是超常儿童的话,那么全国的超常儿童至少应该有300万人。如果其中的1.5%是精神病患者,那么应该有4万~5万名超常儿童精神病患者。但实际上被报道的,出现精神疾患的超常儿童远没有理论推测的那么多。
值得关注的事实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发现,严重的精神疾患是有很强的遗传基础的。换句话说,一个人是否会患严重的精神疾病,不在于他是不是超常儿童,而在于他是否具有这种遗传基础。(本报记者 李晨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