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2月5日,由中科院研究生院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68场主题报告会。西北师范大学敦煌艺术学院教授常嘉煌以《传承——常书鸿与敦煌》为题发表演讲。他对敦煌壁画的保护现状表示担忧,并对如何传承敦煌文化谈了自己的观点。
常嘉煌说,敦煌壁画有2.4万平方米,数量之大,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这些壁画不仅包括佛教、道教形象和故事,还描绘有民间的狩猎、鼓乐、舞蹈等很多内容和图形,所以研究价值非常大。他用“场”的概念来形容敦煌壁画给他带来的震撼感觉。
常嘉煌指出,由于当地极端干燥的环境,敦煌壁画千百年来较少受到变色和侵蚀的困扰,得以保存至今。但近20多年来,由于旅游开放,实际上,每个洞窟所遭受的碳酸和水蒸汽损害远远超过敦煌历史上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总合。“水蒸汽可以使文物霉变,这也是文物景点开放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常嘉煌的父亲是著名画家、敦煌艺术研究家常书鸿,与敦煌默默相守几十年,长期致力于敦煌壁画与敦煌艺术复原。1994年,常嘉煌在父亲弥留之际,承诺自己会继续坚守莫高窟。他说,他正以自己的方式来继续父辈的事业。1996年10月,他和72岁的母亲、油画家李承仙一起在敦煌开始开凿现代石窟,“用古老的载体把现在的文明留给后代”。
目前,这个现代石窟没用国家一分钱,全部由志愿者参与,已开凿将近300米通路和20多个洞窟,由海外遗宝窟、唐代精华窟、中日净土窟组成。其中,海外遗宝窟将复原多年前被外国人盗走的敦煌壁画;唐代精华窟要复原莫高窟220窟当年的艳丽颜色;中日净土窟是与日本僧人合作展现中日佛教的交流。目前,壁画已开始陆续绘入。
常嘉煌在演讲中坦陈,开凿现代石窟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光靠卖自己的画无法支付庞大的开销;但是他借用一位作家的话说:“开凿(石窟)是艺术品,当你走不下去就停下来,这个作品就完成了。这是一种行为艺术,不是一个商业模式。我不太急于求成,做多少算多少。”他认为,“我们这种传承不是一个简单意义的艺术和文化的传承,还包括一种精神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