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 闻  论 坛 博 客 分类信息 论 文 实名举报
       直播 | 科学时报系列 | English | 电子杂志 | 邮件订阅 | RSS | 返回首页   
科学网首页>新闻中心>正文
“环境专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作者:李娜 来源:科学时报(http://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07-12-3 22:55:15 小号字 中号字 大号字
 
□采访:实习记者 李娜
 
□受访:胡洪营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环境工程专业从设立至今,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也恰是今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教育司主办,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承办的第一届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暨环境科学与工程新理论、新技术学术研讨会召开。来自全国高校环境学科的50名优秀博士生代表参加了会议。
 
为了了解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现状,记者专访了胡洪营教授。
 
最富魅力的专业
 
《大学周刊》:环境工程专业在中国是新兴的专业,历史不是太长,请你谈一下环境工程专业在中国的发展。
 
胡洪营:该专业最先在发达国家设立,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比较早,环境问题的出现也比较早。因此,西方和日本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也相应较早,现在已经基本成熟。
 
但是目前在世界范围来看,中国的高等环境教育是最成规模、最成体系的。因为国内许多高校有独立的环境学院或环境系,其他国家则很少,即使是在环境工程发展较早的日本,其环境专业也往往是挂靠在土木学院等相关院系。
 
我国的环境专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目前我国设置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占40%左右,年招生人数已达到2万人左右。从1987年到1999年,由36所院校扩充到149所,到了2006年,该数目升至305所。
 
1973年只有个别学校在给水排水、化学工程、冶金工程等本科专业中开设了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课程,或设置了废水、废气治理等专业方向;到1977年恢复高考时,有7所高校分别以三废治理与综合利用、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环境保护、环境污染防治工程等专业名称招生,从此中国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工科环境类本科专业。1981年和1983年,分别设立了环境工程硕士点和博士点。1999年建立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至此,培养不同层次环境专业人才的高等学校工科环境类专业教育体系日臻完善。
 
环境工程专业的设置,也经过了几次调整。首先是1984年,教育部确定环境类设置环境工程和环境监测两个本科专业。1993年时确定工学环境类专业包括:环境工程、环境监测和环境规划3个专业。到1998年专业调整时,环境类本科专业设环境工程一个专业,它涵盖了原来的环境工程、环境监测以及部分的环境规划与管理、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和农业环境保护等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环境工程专业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大学周刊》:专业设置几经调整,到1999年,不同层次的环境专业教育体系才比较完善,这对招生有没有影响?你认为这个专业本身在人才培养方面有什么特点呢?
 
胡洪营:环境专业非常有魅力,也是朝阳专业。在清华,环境系的学生入学分数排名一般都在全校前1/3,我个人认为选择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往往都是有远见的学生。
 
环境专业富有魅力的原因之一,就体现在人才培养方面。首先这个专业的学生知识面宽。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很丰富,化学、物理、生物、工程等专业课都会涉及。其次,该专业还训练人的微观思维和宏观思维相结合的能力,比如有的污染物浓度小到以纳克/升的单位来计量,但是它存在的空间却非常广,一大一小,正好培养了人的微观思维和宏观思维。
 
此外,该专业还培养人的整体优化意识。环境问题是很复杂的,污染物的种类非常多,有的污染物持久性非常强。环境问题往往还表现出很强的综合性、地域性和时间性,比如我国东部和西部的环境问题不同、10年前和10年后的问题也不一样,单单靠技术往往是解决不了的,还要依靠管理、行政、社会学等人文的手段来解决。因此处理环境问题,十分有利于培养人的整体优化意识。
 
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学的内容多,因此适应性强。
 
办学面向社会需求
 
《大学周刊》:目前社会上有一些声音表示,环境专业的就业情况不是特别理想,你是怎么看待这件事情的?
 
胡洪营: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和其他专业一样,不同的地区和学校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情况良好,只是一些个别地方院校可能不太理想,这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一些学校的环境专业都是近10年内开办的,历史短,办学条件不是很理想,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有待提高。其次,社会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个别地方和企业对应该配备的岗位不配备,环境部门形同虚设。再次,学生个人的就业意识存在偏差,有的毕业生喜欢大城市,不愿意到工矿企业等生产一线或者中小城市工作,这就会和就业产生矛盾。最后,有的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或者说综合能力不强,比如有的学生对自己将来要进研究单位还是企业都没有认真考虑,可能会产生就业方面的障碍。
 
当然,供需双方需要沟通。个别学校在招生过程中,不清楚市场的需求,存在盲目招生的现象;而企业也不向学校通报它们的实际需求,这对于人才培养也是不利的。
 
《大学周刊》:那么应当如何改进呢?
 
胡洪营:第一是加强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我国的环境工程专业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现在已经形成了以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治理工程以及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等为主干专业课的较为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但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存在滞后于社会变化的问题。中国的环境工程专业发展很快,从1998年的专业调整开始,环境工程的内涵扩展了很多,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相对较慢。
 
各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大多数都是在原有的相关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建设或分化而成的,其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一般带有母体学科的色彩,比如化工背景学校的环境专业往往带有化工环保的特色,土木工程背景的往往带有土木工程环保的特色。这种多样性也正是环境工程专业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是如何结合社会和相关产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客观需求,不断凝炼和保持各自的办学特色,也成为各院校保证其环境工程专业得以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课题。
 
与此同时,面对环境工程专业内涵不断快速拓展的趋势,从学科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如何不断总结、提炼环境工程学科形成的成熟的、具有共性的专业基础理论,对于进一步提高和保证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非常重要。也就是说,无论什么学科背景的环境工程专业都应该有一个共性,即任何一个环境系学生都应该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叫做专业通识理论。在此基础上,才能再强化特色,特色不同,定位就不同,这叫做“专”。
 
一些院校在“通”和“专”这二者上的体现都不是很明显,对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认识不明确,专业的特色也不够鲜明,缺乏针对性和具体性,学生学不到硬本事,可能就会出问题。
 
第二,切实加强实践教育,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国外从高中就开始注重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而我国对学生的职业训练还不够,近年来,很多工程教育的实践环节也有弱化的趋势。实践教育注重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环境工程应用性很强,如果只有理论没有实践,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学生。由于社会条件和经费方面的限制,一些高校难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专业实践机会。
 
第三,面向社会需求,树立科学办学理念,确定合理专业办学规模。环境工程专业的办学应面向社会需求。办学单位应该及时、客观地掌握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环境工程人才和需要多少人才,以此确定合理的专业规模,明确专业特色和定位。
 
《大学周刊》: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很多外国研究者对中国的环境问题感兴趣。
 
胡洪营:是的。中国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是很大的,环境专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不过说到底,对于有志做环境事业的人来说,最大的要求是树立远大的理想,这话虽然听起来有点空,但很有道理,因为环境工程是个公益性的行业,需要学生有奉献精神和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
 
E-mail推荐
相关新闻 当周新闻排行
消除文化泡沫 才有原始创新
分享文学和生活感悟
素质教育面对高考无能为力
数代师承成就“清华学派”
贺绿汀:从事音乐教育工作70余年
中国科大“一帮一”走过10年
西北农林科大:为青年教师成长拓路
武汉大学社会弱者权利保护中心 科研与...
教育部公示07年度高校科学技术奖授奖项目
“嫦娥一号”专家:万万没想到照片这么清晰
叶培建:嫦娥月照不是华南虎照
张林琦:艾滋病疫苗研究为何屡战屡败
评论:要收高学费,请张维迎先拉个账单
评论:“嫦娥”与“周老虎”用照片给全民...
本网推出“真真假假华南虎”专题
邓子新专访:二十年磨一剑 打开DNA研...
京ICP备07017567
Copyright @ 2007 科学时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