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贺绿汀,共和国杰出的人民音乐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1903年,贺绿汀出生在湖南邵阳县小东乡的一户农家。1931年,贺绿汀考入了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新中国成立后,贺绿汀就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为培养新中国的音乐人才倾注了毕生心血。
教育理念:贺绿汀认为:一所高等学府的实力首要的标志就是是否有高质量的师资力量。他狠抓增强师资力量、广为招贤,聘请国内外有声望的音乐家来院任教。并成立音乐研究室,大量引进翻译国外近现代音乐技术理论书籍。同时他也十分重视民族民间音乐的整理研究,号召大家学习民歌,聘请民间艺人来校任教。
根据“音乐教育必须从小抓起”的战略构想,贺绿汀逐步建立了大、中、小学“一条龙”的教学体制,创办音乐学院附中、附小。他还十分关心普通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宣传普及音乐教育对提高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意义,鼓励音乐教师坚持音乐教育事业。
研究成果:1934年他以《牧童短笛》获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齐尔品举办的“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作曲比赛第一名,从此为乐坛所瞩目。
此后,贺绿汀创作了《四季歌》、《天涯歌女》等大量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电影歌曲,这些名作既具有隽永的艺术内涵,又流传街头巷尾,传唱至今。
抗日战争爆发后,贺绿汀以满腔的热情投入抗日救亡运动,谱写了《游击队歌》、《嘉陵江上》、《垦春泥》等脍炙人口的抗战歌曲。
1943年7月,贺绿汀辗转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执教。管弦乐《森吉德马》、改编合唱曲《东方红》等都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