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 闻 论 坛 博 客 分类信息 资料贴吧 科学家 实名举报 E-print
       直播 | 科学时报系列 | English | 电子杂志 | 邮件订阅 | RSS | 返回首页   
科学网首页>新闻中心>正文
可持续:旅游洞穴必须回答的命题
 作者:易蓉蓉 来源:科学时报(http://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07-11-5 0:23:22 小号字 中号字 大号字

 

近日,主题为“我国早期开发的旅游洞穴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全国第十三届洞穴学术会议在湖南郴州召开。与会者现场考察了郴州两个各具特色的洞穴:廊道式水洞万华岩和东江湖中岛的厅堂式旱洞兜率岩,之后开展了学术研讨和交流。
 
全国第十三届洞穴学术会议组织方、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朱学稳说,为了尽快提升旅游洞穴开发的科技含量,保证我国丰富的洞穴资源不遭受破坏,“我们牵线搭桥,把科研人员和洞主(编者注:洞穴管理人员)拉在一起,这个会本身就是一个双方交流的平台,以后我们还要搭建更多的平台”。
 
中国地质学会洞穴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研究员张寿越说,旅游洞穴应是一个具有多种功能的场所,“既发展旅游经济,又普及科学知识,还可进行科学研究与探索自然奥秘。许多国际著名的旅游洞穴始终在进行科学研究与探索,出版了大量科学及洞穴调查著作,洞穴导游出版物均由洞穴科学家编写”。

 

白色灯光让岩洞很有纵深感  (摘自Maxange 洞宣传图册)


万华岩塔松傲雪    田稚珩/ 提供

■现状篇
 
感叹:
 
中国旅游洞穴开发整体落后
 
“我国是世界上居第一位的洞穴大国,洞穴资源非常丰富,在90万平方公里的裸露岩溶区,洞穴以数十万个计。这对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不可思议的。洞穴探测与研究大国英国只有洞穴2000多个,美国的旅游洞穴也只有250~300个。我国目前也是世界上名列首位的旅游洞穴大国,开发了404个旅游洞穴,年接待游客量约4000万人次。”从事岩溶研究将近半个世纪的朱学稳介绍了中国丰富的洞穴资源。
 
“可是,我国的旅游洞穴开发水平非常落后;随着一批老一辈科学家的退休,目前的洞穴专业科研力量更有萎缩之势。我国有关方面和有识之士应关注与重视这种反差和不协调。”朱学稳担忧地说,中国的旅游洞穴开发水平之低和资源之丰富是极不相称的。
 
中国地质学会洞穴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洞穴研究中心主任陈伟海说,规模较小、景观较差、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由乡、镇政府或村民集资开发的游览洞穴,开发水平相对较低,经济效益较差,大多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整体而言,中国旅游洞穴的开发水平都很落后。当我们在这里讨论‘早期开发的旅游洞穴如何可持续发展’的时候,国外的洞穴都不需要讨论如何可持续,因为他们早已经超越了,他们开发的旅游洞穴都有两百多年了,而我们所谓的‘早期开发’无非只有三四十年历史。”张寿越感叹中国旅游洞穴和国外的差距。
 
“旅游洞穴普遍存在开发过于商业化的现象,很多洞穴甚至在开发初期就被破坏了。北京上方山云水洞是一个发育非常好的石灰岩溶洞,但来这里的游客非但没有在洞内认识喀斯特地貌等科普知识,反而看到了一组宣扬封建迷信的‘十八层地狱’泥塑,因为卖给日本人开发,洞内的钟乳石石笋、石柱许多都被人为地破坏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卢耀如指责“过度追求经济效益”是旅游洞穴被破坏的罪魁祸首。
 
“一些洞穴经营者及其行政主管部门并没有从洞穴的可持续利用出发开发、经营和保护洞穴,而是着眼于短期利益、眼前利益,‘重开发、轻保护’。”陈伟海说,经营者们不妨从每年的门票收入中拿出一定的资金作为洞穴研究、保护基金。
 
问题:
 
开发和经营将“科学”扔在一边
 
“不少游览洞穴最早是由建筑设计单位设计的,由于他们在岩溶洞穴专业上的局限性,开发前期洞穴科学调查与研究不足,缺乏整体规划与开发设计;洞穴保护意识甚差,不少洞穴在发现时或经开发建设之后,洞穴空气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景观遭到了严重甚至是摧毁性的破坏;洞内景点规划相对混乱,重神话,缺乏科学性与艺术性;而且,洞内人工造景很普遍;洞内用光缺乏意境,景灯色彩多偏爱大红大绿或搬用舞台灯光;导游解说多以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为主,少有洞穴科学内容。”陈伟海概括了中国旅游洞穴的几大通病。
 
“由于开发不当,导致景观退化严重。在洞穴旅游开发过程中,一般要将游道拓宽夷平改直,开凿出入口隧道,甚至还在大的洞厅中修建娱乐设施,建立景观和游道的灯光照明系统,很大地改变了洞穴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和物理化学场的交流路径和方式。随着游客的大量涌入,携带大量的粉尘和孢子粉、大量散热、呼出CO2等,使洞穴生态系统和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洞穴在开放游览后都不同程度存在景观受风化、破坏等问题,改变了景观色调,使之失去观赏价值;破坏了景观的结构和强度,导致失稳倒塌,旅游价值逐渐降低,影响了洞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的在溶洞中大搞商业性的炒作和人造景观,破坏溶洞自然环境。一些游览洞穴,尤其是早期开发的洞穴,其游览设施十分落后,道路高低不平,栏杆锈色斑斑,标牌大小不一、设置年代不同、指示不明,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摇头而返。”陈伟海说,对洞穴资源不加论证,不采取科学保护措施,盲目、无序、野蛮开发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我要强调的是,对于一些重要的旅游洞穴来说,必要的科研投入是洞穴开发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我曾参加过湖南郴州万华岩最早期的调查研究与规划设计工作。遗憾的是,这样事前就进行严格调研和规划设计的洞穴很少,更多的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针对我国旅游洞穴开发存在的问题,朱学稳提出“科学、艺术、自然、幽幻、协调、安全、特色”的设计思想,开发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持洞穴的自然状态。
 
灯光:
 
过于追捧大红大绿
 
大红大绿的洞穴灯光更是遭到洞穴研究学者的一致诟病。“许多游览洞穴,景灯色彩大红大绿;有的喜欢把变幻无穷的舞台灯光引用到洞穴中,而没有针对洞穴景观的个性特征去布置灯光,其结果是给游客似曾相识、千篇一律的感受,缺乏新鲜感。”陈伟海说。
 
“彩色灯光容易让洞穴内的景观模糊成一片,没有立体感和纵深感。而白色更能衬托出钟乳石那种晶莹剔透的感觉。”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后蔡炳贵说,“我去过法国西南部的几个旅游洞穴。他们很少用彩色的灯光,哪怕是彩色,也是极其柔和的彩光,而且会营造一定的意境,不会让人觉得突兀。”
 
灯光设计方面,针对人们已经厌倦了以往洞穴大红大绿的照明,而渴望一种能真正体现洞穴自然景物的欣赏需求,现在的洞穴管理者已开始推广使用“绿色”照明光源——LED 光源的白光照明,散热量小、光照度低、环保、节能、光效高、寿命长,避免热光源的使用导致景观表面温度及洞穴环境温度增高、洞穴景观受损。
 
“实际上,可能有些洞穴经营者意识到了大红大绿不好看,但是很多游客会反映,全是白色、淡色不好看。大概我们的民族审美还只到这一步吧。”朱学稳和张寿越所见略同,建议将灯光的运用提升到民族审美的高度。
 
“更关键的是,早期安装使用的灯光系统较多使用热光源,加大了散热量;过热的灯光,容易在它的四周形成热晕,引起钟乳石风化。同时,在灯光照射下容易引起灯光植物的生长,对洞穴环境及景观的负面影响极大。”陈伟海说。据统计,生长有藻类及苔鲜类植物的次生碳酸钙沉积物进行清理后, 表面明显可见到针孔形蜂巢状的溶蚀现象,孔深1~3毫米。
 
放大:
 
洞穴开发宣传不实事求是
 
“有的洞穴宣传说有3.2亿年的历史,这真是天方夜谭。大概洞里面有些石头有这么长的历史,但洞穴本身并没有这么长的历史。石头和洞的年龄根本不是一回事。岩溶洞穴大多是几十万年,很少超过1亿年,而且洞穴并不是越老越好,洞的好坏不在于年纪大小。”中国地质博物馆研究员吴胜明谈到目前旅游洞穴在宣传上的一些误区。
 
“有些洞穴宣传自己36米的石柱就是世界之最,我看过的资料中就有50多米的。老老实实,有多高就说多高。我觉得有些言过其实,也反映出我们自身知识的匮乏、自高自大,宣传一定要实事求是。”
 
“洞穴资源要开发,并不等于把政界要人的字挂在洞口,有的在洞口挂着好多名人题字,题词大小不一,水平参差,内容各异,放在一起大煞风景。”
 
解说词不科学是洞穴旅游的一个关键问题。朱学稳认为,洞主们一定要依靠科学提高洞穴的档次:“一个很有名的洞,每个讲解员到了一片闪光的方解石那里,都介绍说是水晶在闪光,好像我们这个大国没有科学家了。”
 
“到哪里都是像孙悟空、像猪八戒,导游的解说词不能逃离神话传说的窠臼,千篇一律。”张寿越说自己很不理解为什么洞主们总是请文联的人来写解说词,而把科学家抛在一边。“国外也偶尔会请文人弄些圣母玛丽亚的故事,但主要是请顶尖科学家来撰写解说词和宣传册。”
 
蔡炳贵建议讲解的内容应包括洞穴开发的历史:“法国的洞穴非常注重其发现和开发的历史,导游至少花5分钟讲解其开发历史,有非常详细的老照片辅助说明。”
 
“英国洞穴导游好多都是男的,甚至是年纪大的老头子,有的能用5国语言与人交流。我们学会曾经花费很多力气培训导游,后来他们一两年就被换掉了,我们搞的解说词也很快被换了,说游客不喜欢。”朱学稳说。
 
陈伟海说:“在讲解员培训方面,更注重系统、深入浅出地讲授岩溶与洞穴的基础知识,用丰富的地学知识装备导游人员,使他们能够从容地向游客讲解,解释景点景物怎样形成及形成年代等等,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要。在洞穴游览规划设计方面,应更加注重科学,加强洞穴科学调查研究、分析测试,增加科普方面的内容。”
 
令人欣喜的是,《科学时报》记者跟随会议前往万华岩考察时发现每个景点都竖有中英文对照的说明,进口不远就有很多石梯田,解说牌上就解释了流石坝和石梯田景观的形成缘由,点明“石梯田是万华岩中最具特色的景观之一”。“这些解说牌都是我们为了这次会议而新竖起来的,一共有23个景点,我们设立了23块解说牌。一个解说牌就是一个知识点,可以让感兴趣的游客进一步清楚地了解这些岩溶知识。”万华岩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办公室主任张姝琴介绍说。
 
吴胜明说,“改头换面”后的万华岩变成了一个很好的科普基地,“实际上,很多开发不当的旅游洞穴还在继续,中国的科普丧失了很大的阵地,如果都能改造好,无疑能增加中国人的地质知识、生物学知识等”。
 
洞穴科普可以在洞穴资源开发上多动脑子,蔡炳贵介绍了法国洞穴巧妙开发的例子,“他们将各种生活器具,如动物外形的陶瓷、烛台放在洞内流量很大且钙饱和度高的滴水下方,一两年后这些瓶瓶罐罐被‘镀’上一层碳酸钙。其中一个啤酒瓶放了大约30多年,形成厚厚的碳酸钙沉积,被切割成不同的形状,清晰地看到像树轮一样的年轮。游客觉得这是独一无二的旅游纪念品,很喜欢买。而且他们的景点都有很多关于洞穴研究和洞穴旅游的书籍卖”。
 
孤单:
 
单一的洞穴景点没形成景观带
 
陈伟海说,在旅游产品多样化的今天,游人出行总要考虑综合成本,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和金钱付出后能有更多的回报。单一的溶洞景观,不可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就不难解释芦笛岩、黄龙洞等洞穴每年有超过100万人的游客接待量;而雪玉洞、龙潭溶洞等一些景观资源和开发水平相对较高的旅游洞穴的年游客接待量却始终徘徊在10万人之内。”
 
吴胜明认为,千里迢迢去观看单一的景点,对绝大多数游客来说是无法接受的。“织金洞被评为‘中国最美的溶洞’第一名,景观不错,但一年只有8万人次游客。单一的一个溶洞不能独立支持起一个地方长期的旅游市场。一般的游人,当然愿意在越短的时间、越少的路程内看更多的景观。”
 
吴胜明建议洞主尽快调查、研究、开发溶洞周边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像浙江兰溪的地下长河正在修建栖真寺,并推出抗日将领张学良夫人赵四小姐父亲的故居;用周边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来衬托溶洞,如凤凰县的奇梁洞。郴州的万华岩、兜率岩和东江湖一定要一起开发,分别突出万华岩的廊道式水洞、兜率岩的厅堂式旱洞,和东江湖的湖面烟波浩淼、湖水晶莹透澈等特点,形成‘大郴州’的概念。”
 
吴胜明承认溶洞周边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发现和建设,可能需要一段时间,远水解不了近渴。“但有两方面的工作对于不少溶洞是可以马上进行的,并且可以提高游人的数量。一是洞外景观的建设;二是鲜明打出‘徐霞客’这面大旗。徐霞客是中国溶洞考察和研究的鼻祖,他一生考察了300多个溶洞,以非常精彩的文笔记录在《徐霞客游记》中。52岁的徐霞客曾于崇祯十年(1637 年)农历四月初九到过坦山,并问万华岩在什么地方,决心去考察一番,但由于当时无人知晓,未能到万华岩。万华岩的宣传中可以写‘我帮徐霞客补上遗憾’等等。”吴胜明说自己对《徐霞客游记》颇有研究,可惜英雄无用武之地。
 
■借鉴篇
 
巧妙:
 
洞穴资源开发丰富多彩
 
“法国Villars洞穴以大量的洞穴沉积物为特色,还有史前岩画和大型穴居动物——熊的活动遗迹,更令人关注的是它的科研和别出心裁的科普教育。他们将洞穴及其沉积的形成、史前人类活动以及石笋古气候研究成果做成科普读物和科普动画片供游客免费观看,为了保护洞穴沉积、岩画等景观,了解石笋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科学家在洞内设置了许多监测洞穴空气和滴水的自计式多参数传感器,并同步显示在液晶屏上,用作科普景观向游客介绍。Maxange 和Grand Roc 洞穴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量形态各异的卷曲石沉积。Proumeyssac 洞值得一观的是把当地的神话故事用艺术化的表现形式录制成影像,然后,以洞穴内的几个巨大石帷幕为荧屏将录像投影其上,投影装置安装在由大厅中央的顶部垂悬下来的升降梯上,可以上下左右移动,投影录像结合舞台灯光和音效构成一幕非常有创意的情景舞台剧,带给观众非常强的艺术震撼。”蔡炳贵说,身处其中会为他们的设计而折服。
 
“他们不仅巧妙地开发丰富多彩的洞穴资源,而且细节设计非常人性化。欧美的旅游洞穴都没有台阶,这是为残障人士考虑的。实在万不得已,就用旋转楼梯。美国肯塔基州猛犸洞和新墨西哥州卡尔斯巴德洞都有电梯,供残障者出入。”多年研究洞穴的张寿越曾考察过国内外许多旅游洞穴和未开发的洞穴。
 
“更重要的是,很多洞穴都因人而异,为游客提供个性化选择。”张寿越说,美国肯塔基州猛犸洞是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洞穴,到2006 年8月15日止,总长度达590.629 公里,是世界最长的洞穴系统,也是二百余年来人类不断探查的结果,被誉为世界洞穴的“珠穆朗玛”。“猛犸洞洞穴旅游开展了各种内容、不同对象的项目,比如具有历史意义的旅游:游客从具历史意义的洞口进入19世纪采硝场的圆形厅,可见到主洞穴通道的印第安人工艺品及19世纪的地下野战医院遗址等,从原进口出洞。还有冻凝的尼亚加拉瀑布(石瀑布)游、钙华之旅、半日游、自带照明游、大缟状灰华洞穴游、野洞游和残障者旅游路线。”
 
监督:
 
加强洞穴环境系统监测
 
我国目前已开放的游览洞穴超过400个,每年的游览人次在4000万人以上。随着洞穴开发游览、不合理的工程建设和大量游客的进入,导致洞穴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次生化学沉积物受到不同程度破坏,色泽发生了退化,已严重影响了游览洞穴的可持续利用。
 
照明、游客、进出口设置等一系列因素会影响到洞穴的水文、大气、隐花植物生长、钙质沉积物及洞穴生物圈的变化。“美国卡尔斯巴德洞穴有1400处照明、65公里长的电缆、6公里长的步道、70处公示牌和56处排水,其测量表明,距离1千瓦灯50厘米的岩壁温度在几秒钟内由15℃上升到25℃,相对湿度由95%~100%下降到55%~60%,并形成强烈的上升气流,还造成方解石石笋上生长文石花,光源附近有藻类和苔藓类扩散,对美丽的洞穴环境有负面影响,还因生物化学作用而使洞穴钙质沉积物遭到溶蚀。”张寿越说。
 
要确保洞穴环境系统在受到一定程度的人为干扰时仍能维持系统稳定性,必须加强洞穴环境系统监测与景观保护研究,对洞穴环境系统主要因子进行长期监测,研究洞穴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及时空变化规律,分析旅游设施建设、游览活动以及洞外环境变化对洞穴环境的影响,评价洞穴环境容量和稳定性。对游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洞穴环境变化、钟乳石景观退化(风化、变黄、变黑等)、灯光植物等技术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洞穴景观修复、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方案,并在游览洞穴中开展试验研究,如洞穴加水保湿、游道和灯光改造、客流量控制、利用高浓度碳酸钙溶液加速钟乳石复辉等。
 
“旅游洞穴环境由于受到自然及人类因素影响,前者无法避免,其结果就是洞穴的正常演化。我们可以做到的是减轻人类对洞穴及洞穴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使其降到最低程度。监测旅游者及照明所致的热力学、化学和生物污染,其主要参数有空气与水的温度、相对湿度、CO2浓度、氡浓度及其他气体浓度,这些参数的测量精度、设置地点、测量设备的选择都有章可循,正常情况下应每日测量4次,观察周期至少一两年,然后设置长期自动监测网。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的计算表明,一个年游客量50万人的洞穴,游客平均逗留时间为1.5小时,每年释放的热量是128兆瓦。卡斯特拉纳洞22年间洞内温度增加了3℃。”张寿越说,需要根据不同能量等级的洞穴或洞段决定其游客承载量。“游客呼出的CO2会影响洞穴钙质沉积物的化学平衡,游客会带入头发、皮肤屑、尘土等绒状或纤维状尘,还会带入孢子及细菌,会促使灯光周围生长植物和苔藓。”
 
所以,国外洞穴有限制人数的做法,中国的旅游洞穴没有一个做到了这点,据媒体报道,西藏布达拉宫已经采取了这个做法,敦煌也将限制人数,这种做法值得游览洞穴借鉴。
 
张寿越担忧地说,国内旅游洞穴基本没有形成定时监测的做法,“甚至可能从来没测过,连家底都不清楚”。
 
坚持:
 
应永远秉持“保护第一”的理念
 
洞穴开发,应树立“保护第一”的理念。陈伟海说,洞穴保护有4个层次的涵义:一是开发前的封存保护;二是在开发规划设计中应融入保护理念;三是施工建设过程中的保护;四是开放运营期间的保护。对洞穴,不能“见一个、开发一个、破坏一个”,对有特殊意义的珍稀洞穴不随意开发,而应注重开展科学研究。
 
游览过法国洞穴的蔡炳贵对法国拉斯科岩洞的一些保护细节赞不绝口:“景区内只有朴素大方的平房,颜色造型和周围景色很搭调,不会红红绿绿,显得很俗、很突兀。通往岩洞的公路旁有个大型采石厂,连接公路的通道上安装了4个水龙头,从采石场出来的每一辆车都要把车轮冲洗干净,公路上可以说是一尘不染。”
 
不要小看了洞穴附近的建筑,张寿越说:“地表修建停车场、步道、话亭、公厕、饭店、游客中心、洞穴进出口建筑都可能影响到洞穴内的水文变化,因为改变了地表原来的高渗透性。”
 
为了保护洞穴,而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原址旁边复制一个,听上去好像不可思议。蔡炳贵介绍了法国拉斯科岩洞的情况,“法国拉斯科岩洞是距今一万七千年前的史前艺术的代表作品,岩洞中壁画表现的动物形象大约有600多种:马、公牛、鹿、原山羊、猫科动物、熊、犀牛,甚至还有通常被称为‘独角兽’的神话形象,题材均取自末次盛冰期欧洲大陆的动物,对于研究当时古气候和古环境,特别是史前人类艺术具有非常高的价值。法国耗巨资花了几年时间在拉斯科岩洞旁边100米处复制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岩洞,光画的复制就用了3年时间”。
 
无独有偶,具有丰富洞穴钙质沉积物及稀有洞穴矿物的法国拉尚勃洞和被誉为目前世界上“最美丽的洞穴”的美国的列楚基勒洞迄今尚未考虑向公众开放,只允许事先经过管理部门批准的少数洞穴探险家及洞穴科学家进入。张寿越坚持与其损毁、不如封存的观点:“鉴于现时人类对洞穴环境生态的认识水平及应采取措施尚不完善,对稀有罕见的甚至具有唯一性的洞穴,应该予以封存或部分开放,只能对获得批准的洞穴科学家和洞穴探险家开放。1986年在卡尔斯巴德国家公园范围内发现的列楚基勒洞,总长度已达187.295公里,深度达486米,是美国最深的洞穴,也是目前长度居世界第6位的洞穴。它的沉积物十分丰富,其中有些是世界上最为壮观的或是罕见的,甚至是仅有的。基于保护自然珍贵遗产的理念,该洞不向公众开放。”
 
张寿越介绍,意大利佛拉萨西洞1974年向公众开放,是意大利游客人数最多的洞穴,“佛拉萨西洞因十分注意保护,洞穴钙质沉积物普遍未遭污染。游道的不锈钢护栏是自来水管道,成为清洗洞穴的管网。人工隧道段设立了3道自动启闭铁门,这3道门从未同时启闭,尽量减低洞外环境对洞穴空气温度、湿度、CO2及气流变动的干扰。洞内多处设有传感器与隧道进口游客中心的中央控制室相连,数据显示于大屏幕上”。
 
陈伟海建议说,为了规范洞穴旅游的开发和保护,应加快立法,建议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建立和健全我国洞穴资源的管理保护机构,制定相应的管理条例,如编制“洞穴调查评价规范”,颁布“洞穴资源保护法规”,实行“洞穴旅游开发资质认证”等。从事洞穴资源开发规划设计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相关条例,并具备相应的资质;经批准进行洞穴旅游开发的单位和个人,兴建洞穴内游览道路、照明灯光等旅游设施时应当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避免损坏洞穴内的基岩及钙质沉积物。通过系列行政手段,使洞穴旅游开发处于政府的管理下,从而使洞穴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白色灯光让岩洞很有纵深感(摘自Maxange洞宣传图册)万华岩塔松傲雪田稚珩/提供
 
E-mail推荐
相关新闻 当周新闻排行
长春应化所制成绿色纳米复合高吸水性树脂
数学:源于实际,服务生活
第八届“福特汽车环保奖”在京颁发
我国首座太阳能光伏大厦主体竣工
应崇福:科研有道
中国装备制造业观察
基础研究揭示内生矿成矿之谜
哈工大5个项目获重大研究计划资助
南理工教授恽小华被分尸案调查 被害人为...
65名杰出科技工作者荣获何梁何利奖
基金委声明:有人冒名邀请科学基金资助项...
11月1日《自然》杂志精选
被引用200多次的《科学》文章被撤回
中国88所大学毕业生薪水排行榜公布
10月26日《科学》杂志精选
台南华大学硕士论文研究网络自拍 附照网...
京ICP备07017567
Copyright @ 2007 科学时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