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著作不会被流逝的时间所掩埋,而是传承于世间,供人阅读、学习或是欣赏。近期,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将12年前的“科学大师佳作系列”纳入到了“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五大版块中的 “开放人文”版块,以崭新的面貌展现于读者的眼前,真正地诠释了“经典重现”4个字……
经典著作再版 领你温故知新



大师佳作,12年前的辉煌
两年前,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开始推出 “十一五”规划重大出版工程之一的“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包含“世纪文库”、“世纪前沿”、“袖珍经典”、“大学经典”及“开放人文”五大版块,其中的“开放人文”版块旨在配合大学人文教育,提供全景式的人文阅读平台,普及人文知识,倡导人文教育理念。
今年9月,12年前由美国约翰·布罗克曼出版公司组织编写、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科学大师佳作系列”(Science Masters Series)得以再版的6本图书,被收纳到“开放人文”的科学人文系列中。此6本图书分别为《宇宙的起源》、《宇宙的最后三分钟》、《人类的起源》、《周期王国》、《大脑如何思维》以及《自然之数》。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昕说,2008年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将继续再版“科学大师佳作系列”中《伊甸园之河》、《谁是造物主》、《心灵种种》等12本书籍。
20世纪末,“科学大师佳作系列”的出版堪称世界科普出版界的一次盛典。该套科普丛书由当代科学前沿研究领域的知名科学家和科普作家编写,内容新颖翔实,并且充满了理性智慧和人文精神的观照,文笔生动,是名副其实的名家名作。该系列在全球10多个国家以20多种语言同步出版,以此带领广大读者作了一次现代科学的知性之旅。
12年前,一个叫约翰·布罗克曼的美国人突然想出了一个点子:组织各学科领域的知名科学家分别撰写,以20多种文字在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共同推出一套科普读物。这批优秀作者的著作权基本上都由他全权代理。一些国家的出版社接受他代表作者所提出的协商条件后,布罗克曼再让那些科学家们按照要求执笔写稿。换而言之,在这套书还仅仅是一个创意构架时,这一系列选题的版权就已经卖给了10多个国家。完稿后,各国的出版社握在手中的不是装帧好的图书,而是科学家们的书稿的打印稿,再组织译者将其翻译并出版。所以才有了当年“‘科学大师佳作系列’在多个国家以20种不同语言同步出版”的说法。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引进该套书后,组织了国内知名科普作家和翻译家,经精心翻译,自1995年推出该套丛书的中文版。译者之一、当时在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学位、现为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的潘涛描述道,那时他手执作者的英文打印本不分昼夜地翻译,与此同时多个国家的译者也都在做着同样的译事。最后,中文版和英文版基本上得以同步出版。“当时,这件事情能成功是很了不起的!”回忆起当年情景时,潘涛依旧感慨不已:“‘科学大师佳作系列’中文版的推出涉及到很多的专业题材和译者,项目的推进尤为不易。而且,有时译者差不多快翻译完时,却又来了一篇定稿,这意味着译者必须还要根据定稿重新核对并修订。那个年代我还没有电脑,所以翻译稿子都是用手一遍一遍抄写。有时深更半夜,我是左手抱着已沉入梦乡的孩子,右手翻译、誊抄着稿子……”
再版图书反映学科发展
科学随着人们的探索,总是不停发生着变化。再版并收入到“世纪人文系列丛书”的“科学大师佳作系列”中的每本书所涉及的学科是否也随之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了?倘若有了变化,这些书籍又如何传递给读者最准确、最新的信息?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针对这一问题支出了些许巧招。当再版《人类的起源》一书时,曾发现某些陈旧、甚至被后人所推翻的结论,该书的译者之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新智院士得知出版社将再版此书时,表示了反对。吴新智解释道,因为这本书出版至今已有12个年头,在此期间,关于人类起源和进化的研究有了相当显著的发展,发现了不少重要的化石,出现了不少新的成果,这本书不适宜再版。对于这一问题,采取的解决办法是吴新智针对其中的比较重要的需要补充的内容,写了一篇5000多字的再版前言。比如说,在该书的第一版中作者曾写道:“200万年前的化石记录稀少,再向前追溯到早于400万年前,则是一片空白。已知的最早的人类化石都出自东非。”吴新智告诉记者,在该书脱稿以后,古人类学家连续报道了不少更早的和重要的早期人类化石。在再版前言里,吴新智将这一问题的新结论的有关论据陈述于其中,以告知人们此后新的发现。当然,5000字是远远不足以道出12年里这门学科的发展进程的,吴新智也只是将重大变化叙述于之中。对此领域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通过飞速运转、信息爆炸的网络了解到更多前沿信息。还有些其他的书籍也采用了与此类似的方法,在书后附有译者后记。
《自然之数——数学想象的虚幻实境》则又被重新校对了一遍,译者还加注了少量的注解。比如说,书中的第19页谈到“加速度”的问题时,就添入了新的译者注。为什么一个简单的“加速度”概念要新添注解,潘涛解释说,看上去学术性很强,实际上其背后大有文章。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戴念祖,通过查阅中国古代的传统的科技文献,没有找到准确的加速度概念。因而注解中也摆出了北京大学力学系朱照宣教授的观点,他认为精确描述加速度概念的数学工具——圆锥曲线——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数学里也不存在,因而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近代科学体系没有能够在中国出现,所谓“李约瑟难题”亦属情理之中。
此次再版“科学大师佳作系列”并不是简单地把原来出版的图书重新排版印刷。实际上这次再版经过了重新校订,出版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譬如某些书的后面加入原版图书的拓展读物的文献,而对于每本书的作者简介的信息也随之作了更新,让读者了解到每本书作者最新的信息。
经典常销: 满足读者“味蕾”
如今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再版图书的内容是否能跟不上时代的步调?能满足读者的“味蕾”呢?潘涛解释说,真正的经典著作不会过时,它们往往会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而沉淀下来,这类书籍都是常销书。
从字面上,我们就能了解到“畅销书”与“常销书”的概念是大相径庭的,“畅销书”一段时间内会备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但不一定会像“常销书”般长期持续地被人们关注。作为“常销书”的“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也就有了将经典著作再版重印的意义。譬如说,“科学大师佳作系列”的作者们,既是当代科学前沿研究领域中享有盛誉的专家,又是成绩卓然的科普作家。其中的《自然之数》的作者伊恩·斯图尔特是英国沃里克大学数学教授,于2001年当选皇家学会会员。他写了60多种书,因其大量优秀的数学科普作品而享誉世界。
此外,“科学大师佳作系列”的内容不仅涉及上个世纪末科学的诸多焦点和热点,还在整体上兼顾了学科的覆盖面,介绍了那个时代各个学科的情况,为读者提供了一幅人类研究的全景图卷,并对宇宙的演化、人类的起源等基本问题作了全面生动的阐述。卞毓麟在《漫话〈科学大师佳作系列〉》一文中曾评价道,“科学大师佳作系列”以简练而富于哲理的笔触,反映了世纪之交的科学前沿问题,在国际上影响甚广。
以“开放人文”中科学人文系列里的已出版品种为例:《脑的进化——自我意识的创生》的作者约翰·C·埃克尔斯是诺贝尔奖得主,这本书的内容几乎是他一辈子的研究结晶。《爱因斯坦奇迹年》的主编,亦曾经是“爱因斯坦文稿计划”的主编。《现代世界中的数学》(上海教育出版社)的主编克莱因,是数学史名著《古今数学思想》的作者。
再如,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文版《世界科学技术通史》的原著,是美国哈佛大学等高校非常流行的一本教科书。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国盛非常欣赏《世界科学技术通史》一书,上公开课就用它做教材。潘涛觉得,我国非常缺少这种全球视野的科技通史,此书当属科技通史方面的更新换代之作,所以把它收入“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中“开放人文”中的科学人文系列是很有意义的。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中涉及科学人文的每本书的选题都是精选的,几乎都是遴选某个学科的权威著作,如《数学与自然科学之哲学》(外尔著)、《科学技术学导论》、《复杂性》、《科学及其编造》、《病因何在》,以此保证图书的质量和水准,属于中高级科普。
潘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很多好书长期没有再版的机会,致使现在很多读者很难找到多年前的精品书,这样的出版、发行业态是不大正常的。因为有一些经受住考验的书仍然有再版的价值,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意义》、外尔的《对称》。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教授刘华杰曾说过,在国外,真正的好书20年、50年之后还能买到,一个优秀民族其文化太快速更新就不是文化了。常销书应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是本身的质量,另一方面是出版发行的体制,常销书应该是两个方面的结合。精品书并不是卖一段时间就过去了、被人们所遗忘了,而是不断有学生进入这个领域需要阅读这类书籍。现在进行系列重组,是使以前不容易再版的单本书有可能再与读者见面。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授刘兵也认为,一些有文化品位的书,在市场上不是特别的畅销,但有其自身的文化价值,比如曾收入到科学人文系列中的普里戈金的《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上海译文出版社)就有过几度销售高峰,而它的再版重印使得读者群走向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