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黄土高原,在渭北旱原,在秦巴山区星罗棋布地分布着无数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和试验站,它们如同颗颗镶嵌在三秦大地上的明珠,光彩照人。而就在这颗颗明珠之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了探索实施该校“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而建立的秦岭北麓猕猴桃、西乡茶叶、清涧红枣等一批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站更显得璀璨夺目。金秋时节,记者到其中的白水苹果、阎良甜瓜、山阳核桃板栗3个试验示范站采访,其所见所闻,令人激动不已。它们有讲不尽的故事,写不尽的华章……
白水苹果蜜又红 西农专家苦造成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苹果透红时。近日,记者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白水苹果试验站采访,一进白水县境内,沿途连片的苹果园里,粉红、大红、紫红的苹果缀挂枝头,如串串红灯在阳光下闪耀,摘苹果的农民乐得合不拢嘴。新卸下的苹果堆放在苹果园里,一堆一堆的令路人垂涎欲滴。公路上各省拉苹果的汽车一辆接一辆,演奏出一曲曲令人陶醉的苹果丰收交响曲。
白水县地处陕西渭北苹果优生带,是国家确定的苹果优势产区的重点基地县之一。苹果种植面积55万亩,果大质优,有“中国苹果之乡”的美誉。然而,这里的苹果生产整体技术水平比较落后,影响了经济效益的提高。2005年,在白水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这里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苹果试验站。目的是立足白水,服务陕西,面向全国,为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服务。
为了更好地发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促进白水苹果产业健康持续发展,2006年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白水县联合启动了“白水苹果产业化科技示范与科技入户工程”。通过学校与政府、科技与产业、专家与农民的有效对接和合作,在技术推广上以示范园建设为突破口,围绕陕西省苹果生产推广的4项关键技术,在中心示范园重点示范推广了间伐、改形、病虫防治、肥水调控等技术措施。同时通过现场观摩会、参观等形式,使广大果农看得见、学得会,推动了全县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同时还将多项先进技术推广辐射至陕西渭北其他苹果产区,极大地促进了陕西苹果产业的发展。
在科技示范与科技入户工程实施过程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组成7个技术小组,昼奔果园,夜熬星斗,深入承包乡镇,为果农排忧解难。林皋镇苹果专业户曹谢虎说,去年,试验站的杜志辉老师带领技术人员在他们村住了120多天,无论是入冬后的修剪,开春后的施肥、疏花等关键时节,都对他们进行全程技术服务,随叫随到,从无怨言。去年过年,杜志辉到曹谢虎家果园修剪,参观的果农围了一大片,从下午3点直干到天黑他没喝一口水,曹谢虎饿得实在撑不住了,才将杜志辉硬拉回家。
两年来,专家们在白水县的14个乡镇,累计建立高标准中心示范苹果园1000亩,示范园1万亩,示范基地3万亩,优果率达80%以上,亩均产值5000元以上。举办各种技术培训会2000多场次,培训果农15万人次。2006年白水苹果总产量达到52.6万吨,同比增长34.8%;苹果总产值6.4亿元,同比增长57%,果农人均收入2700元,创历史新高。
“今年果子大,价格好,肯定比去年收入高!”正在果园摘苹果的冯雷镇耀卓村果农王李军高兴地对记者说。村支书井建英告诉记者,他们村的果农能有今天,全得感谢西农的专家教授!当年专家们冒着大雪帮他们的果园改形、抬干、间伐、嫁接,有些人就是不让干,现在尝到甜头了,自己掏钱也愿意改。这甜头啊,不正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苹果专家们用自己的辛苦为他们换来的吗?
阎良甜瓜甜又钱 专家试验作奉献
说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阎良甜瓜试验示范站的建立,还得从该校校长孙武学在阎良镇路边买甜瓜谈起。那是2004年4月的一天,孙校长回家探亲归来路经阎良途中,见路边有卖甜瓜的,想买几个带回。谁知一问价钱,令他大吃一惊:“一斤两块钱!太贵了吧!”可那卖瓜的却振振有词地说:“我买的西农的瓜籽才贵哩!一粒要两毛钱哪!”孙校长没有说什么,可这甜瓜的事儿从这时起就在他心里搁不下了。
回到学校一打听,才知道学校园艺学院甜瓜课题组于1997年就育成了厚皮甜瓜新品种“早蜜一号”,由于这种瓜早熟、抗病、外观漂亮、口感甜蜜、皮厚耐储运,深受市场欢迎。所以,1999年~2004年在阎良、富平一带广泛种植并很快引起轰动。到2005年,该品种在阎良区的种植面积由最初的2亩发展到了4万多亩,甜瓜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
为了将这项“甜蜜的产业”搞得更好,2006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阎良区人民政府在阎良区联合建立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甜瓜试验示范站。两年来,他们针对当地甜瓜品种混杂、栽培技术不规范、产品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在学校、地方政府的支持协作下,采用“专家+基地+示范村+示范户”的推广模式,启动了“百村百户万亩工程”,推广了选用良种、优化设施、变温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八大核心技术。制作发放甜瓜栽培技术VCD光盘数百张,印发《甜瓜标准化生产规程》1.1万册,举办各类技术培训400余期,技术入户率高达93%。
在甜瓜生产技术推广中,试验站的专家们将瓜农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急瓜农之所急,想瓜农之所想。富平县张桥镇埝田村甜瓜专业户赵可和说,今年元月,他们村的李忠年育了6亩地的甜瓜苗,因为胡乱打药,没几天3个月的瓜苗突然没叶了,“急得屁股直冒烟”。试验站常中堂老师知道后,坐摩托车顶寒风赶路8公里,到田间察看后对症下药,经抢救,后来瓜苗长得很好,亩均收入6000元。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汗水没白流,科技结硕果。两年多来,试验示范站在阎良区关山镇以及周边乡镇建立科技示范村10个,重点示范户100个。带动阎良区发展甜瓜5万多亩,辐射带动富平、临潼、蒲城等周边地区发展近8万亩。2007年阎良关山镇北冯村示范户张小平种植甜瓜6.5亩,亩产达4863公斤,亩产值12300元,产量、效益创我国早春茬拱棚厚皮甜瓜之最。阎良甜瓜产业发展使全区农民人均增收1000余元,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早春厚皮甜瓜产业基地。诗人写诗赞曰:
厚皮甜瓜甜又钱,阎富瓜农乐开颜。
大棚栽培靠科技,早春上市添稀罕。
供不应求堪抢手,经济效益实可观。
一瓜兴起一产业,西农专家功当赞。
山阳核桃嫁接好 高产优质前景阔
地处秦岭东段南麓的陕西山阳县是核桃、板栗生长的最优适生区。但由于长期以来处于“鸟种、天管、人收”的落后状态,加之其良种化程度低,栽培管理技术落后,所以收益差。怎样才能将这一优势产业抓好?2006年8月,山阳县主管领导和正在商洛考察、计划在商洛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立永久型的试验示范站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领导和专家取得了联系,后经多方调研和磋商,今年元月双方达成协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核桃板栗试验示范站在山阳建立。
说干就干。春节过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成以翟梅枝博士为首席专家的核桃板栗课题组进入山阳,在选好站址、平整苗圃土地、建立良种资源圃等工作的同时,试验站的专家对这里的核桃资源进行了调查,发现山阳目前现有的21万余亩核桃90%以上都属于自生自长的实生苗树,这些树一般都要长七八年才开始顶芽结果,且内膛很少,果实大小不一。再加上病虫害,其品质更是良莠不齐。他们和县主管部门研究决定,先对城关镇权垣村的实生树进行高接换优。
但在协商过程中,由于2003年当地群众曾有嫁接3000多株核桃树成活率不到10%的教训,因此,全村干部群众抵触情绪很大,有人说:“树正结核桃哩,你给我们接死了怎么办?”尽管他们苦口婆心地向大家宣传科学道理,但仍无济于事。急得县林业局局长武建书实在没有办法,就对村支书胡新林一拍胸脯说道:“如果树接不活,你带上全村老百姓到我办公室找我!”这样,村民们总算勉强同意了。
高接换优嫁接艰难地向前推进着。过了几天,有几个半信半疑的农民偷偷地解开第一批嫁接树的保护层,发现嫁接上去的穗条已长出了颗颗嫩芽,这充满生机的嫩芽,彻底打消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疑虑。消息一传开,原来被确定为示范户的农户,积极主动地配合高接换优工作,有的甚至争抢油锯和技术人员,迫不及待地要求早点给自家的树嫁接。
就这样,在县林业部门的协助下,试验站已在权垣村完成核桃高接换优500亩,嫁接西扶1号、2号,新早丰等核桃良种16个,成活率达95%以上。在高坝镇石头梁村完成30年实生核桃老树高接改良6棵,株成活率100%;完成核桃良种建园260亩,成活率达90%以上。
同时,他们还示范推广了果园生草、配方施肥、标准化修剪、间作模式以及病虫综合防治等技术。培训指导核桃、板栗技术人员及果农3500多人次;编印发放各类技术资料5000多份。进一步加强了高接换优成功后的田间管理工作,目前嫁接树长势良好。专家说,这些高接换优树明年每株就可平均结果3~5斤,以后每年将成倍增长。
为感谢专家帮民致富,石头梁村向试验站送来了一面上写“农大科技帮民富 村民感谢专家情”的锦旗,真切地道出了农民发自肺腑的真情。
著名核桃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高绍棠、杨卫昌看了基地的规模和核桃嫁接的效果之后非常高兴,认为他们嫁接的面积之大,成活率之高,且集中连片,在陕西非常少,解决了核桃生产中急需的问题,显示出山阳核桃产业的广阔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