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本期起,《在中国科学院的日子》征文开始刊登。《春天的序曲》一文,深情地回忆了原中科院院长方毅初到科学院的日子,使人想起那段难忘的往事,具有很强的史料性。我们热诚欢迎在中国科学院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在百忙之中为本专栏不吝赐稿。相信您的经历和感受,对正在建设小康社会、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的科技工作者,将会起到激励和鼓舞作用。
春天的序曲
1977年1月,中央决定方毅同志到中国科学院协助郭沫若院长主持日常工作。离开外经部部长的职位,到“文革”的“重灾区”中国科学院工作,方毅最初没有思想准备, 但是,接到中央的任命决定,他立即召开外经部党组会议,并向陈慕华移交了工作,告别了他工作16年的外经部和许许多多熟悉的干部群众,于1977年1月12日早晨,带着一位助手和一个秘书,到中国科学院上任了。
中国科学院院部机关大楼坐落在北京三里河路南端,是20世纪50年代初修建的。经历了20余年的风风雨雨,已很陈旧。1976年那次唐山大地震,墙体裂缝,供暖供水系统都受到影响。时值深冬,天气格外寒冷,青灰色的大楼矗立在凛冽的寒风中,像一个大病未愈的人瞩望着春天的来临。
走进中国科学院的大门,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满院的大字报或贴在席棚上,或挂在铁丝上,随风招展,大都是揭露“四人帮”及其代理人摧残科学事业,在科学院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字里行间都是血泪的控诉,充满了火药味。大门口,迎面悬挂着一条横幅:“欢迎方毅”4个大字在冬日的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有几个人在看大字报,一边看,一边窃窃私语:“听说方毅很能干,这个烂摊子够他收拾的。”
“耳听是假,眼见为实,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吧!”一个戴眼镜的老者这么说。
“听说他当过胡志明的经济顾问,长期在外经部当部长,没有抓过科技工作,来科学院管知识分子,行吗?”一位青年人露出怀疑的神情。
“我相信中央,选人没有选错。只要他……”一位中年人话未说完,看到一位脸上长着红色胎记、个子不高的人从身边走过,后边还跟着一位拎提包的秘书,便猜出来这位长者准是方毅,便把话咽回去了。
方毅沿着楼梯来到201房间,那是办公厅早已为他准备好的办公室。是个一大一小的套间。秘书在外屋办公,倒也方便。只是大楼年久失修,供暖不足,房间显得有些阴冷。大房间里有一个蜂窝煤炉子,上边装着一根长长的烟囱,炉火在熊熊燃烧,温度却只有摄氏零上9度,办公还得穿上棉衣。大楼是东西向,楼道内没有灯光,白天也十分昏暗。
办公厅副主任戴以夫闻讯赶来,笑容满面地握着方毅的手:“方毅同志,我们都盼您来呀!怎么不让秘书通知一下,我们好去门口接您。”笑容里泛起些许歉意。
“方毅同志知道大家都很忙,不愿惊动很多人。”秘书解释说。
“以夫同志,下午3点,按时召开党的核心小组会议,请全体核心组成员参加。郭老那里就不要通知了,他年事已高,明天,我去当面汇报。”方毅翻开桌子上整理好的院情介绍——
“文革”前,中科院拥有106个研究所,24714名科技人员,基本形成了比较齐全的综合研究中心。一大批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从20世纪50年代起,呕心沥血,卧薪尝胆,在战争的废墟上为共和国的科学大厦奠基,开创了门类齐全的学科,在许多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名字已经被载入新中国科学发展的史册。但是,在十年动乱中,科学院的研究机构惨遭肢解,或下放地方,或被撤销,到1973年,除43个双重领导的研究所外,直属研究所仅剩下13个。多年建立起来的研究基地、实验设备、资料、标本等,大部分散失损毁。广大科技人员被看作“臭老九”而打入另册,或关牛棚,或下放劳动,或迫害致死。仅北京地区各研究所170位高级研究人员中,就有130位被列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领导干部和科学家被迫害致死的多达229名。院级领导权长期被“四人帮”帮派势力把持,大多数领导干部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成为打倒和被审查对象。“四人帮”认为,17年来,中国科学院执行的是一条“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由周恩来总理、聂荣臻副总理领导制定的《科学十四条》和1962年中央召开的广州会议精神被彻底否定。在这种情况下,科研人员人心思散,科研工作处于停顿之中,中科院成了全国有名的“重灾区”。
1975年,乌云笼罩的中国大地露出了曙光。邓小平受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委托,主持中央和国务院的工作。邓小平从抓军队的整顿入手,逐步扩大到全国各方面工作的整顿,并于7月18日派胡耀邦、李昌、王光伟到科学院“整顿中国科学院,加强领导”。经过3个月的调查研究,胡耀邦提出:科研机构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科学院要以科研为中心,政治思想工作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心工作,把科研搞上去,搞业务的“台风”,要刮起来。为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他还提出要解决好房子、票子(经济困难)、妻子(两地分居)、孩子(入托儿所)、炉子(煤气罐)的问题。后来,这就是被群众称之为的“五子登科”。尽管这些问题当时没有完全解决,但使科技人员感到党的温暖,看到了希望。
与此同时,胡耀邦根据邓小平的批示,组织了一个专门的工作班子,通过调查研究,讨论起草了关于科技工作的《汇报提纲》,经胡乔木修改,邓小平最后定稿,国务院会议讨论通过后呈报毛泽东审批,后来,毛泽东还没有作出批示,一场“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浪潮席卷全国,中国科学院刚刚萌发的科研生机,再一次被“四人帮”疯狂地扼杀了。
但是,严寒毕竟挡不住春天的脚步;虐杀,又怎能封锁生命的崛起。
粉碎“四人帮”后,中央决定派方毅到中国科学院主持工作,任党的核心小组第一副组长(郭沫若仍为组长),1977年3月,中央批准由郭沫若任院长、党组书记,方毅任副院长、党组副书记,李昌、武衡、胡克实也恢复了工作,任党组副书记,周培源、童弟周、严济慈、华罗庚、钱三强等科学家任副院长,郁文任秘书长。除已在科学院工作的副部级干部秦力生、刘华清、邹瑜、张文松、王屏等人外,中央又先后调童大林、刘春、李苏、高登榜、甘重斗、赵北克等一批副部级干部到科学院任副秘书长。这样强的干部配备,在中央各部委中是少有的。
方毅就这样来到了中科院,走上了科技工作的领导岗位。
第二天,他去看望了郭沫若,向他汇报了党的核心小组会议情况。郭老对方毅来院主持工作表示欢迎,希望方毅注意身体。后来,方毅又抽空去拜访了胡耀邦,希望他继续支持科学院的工作,如有可能,欢迎他在适当时候回科学院一起工作。当时,中央对胡耀邦的问题尚未作出明确决定,“私自”拜访,是需要一些勇气的。方毅走后,胡耀邦在家非常高兴,对来访的人说,方毅同志态度很明朗,很坚决,很诚恳,科学院大有希望。的确,如胡耀邦所料,方毅不负众望,很快,就与“四人帮”残余势力短兵相接,展开了一场如火如荼的斗争,烈火迅速烧遍了全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