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一份由亚洲开发银行与河北省政府联合推出的《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显示,北京、天津的发展不仅未能为京津冀地区带来正面的辐射效应,反而由于人才、资源向特大型城市的集中,使河北省与京津接壤的6个设区市存在32个贫困县、3798个贫困村,贫困人口达到272.6万,形成了一个“环京津贫困带”。这条贫困带的长期存在,不仅使整个京津冀地区的经济两极分化现象愈发严重,而且由贫困引发的系列社会与生态问题还影响到北京、天津的城市安全,对整个京津冀都市圈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极大威胁。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贫困带?有关专家分析认为,首先是大城市发展过程中虹吸效应,区域中心城市在成长期主要靠聚集周边生产要素而发展。其次是行政手段的限制,为了首都和天津的发展,为了当好生态屏障、维护生态安全,环京津地区很多项目受到限制。从一定意义上说,京津的经济繁荣,环京津地区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做出了很大的牺牲。环京津贫困带问题不解决,不仅对河北区域发展不利,也会成为京津两市可持续发展进程的制约。
面对河北省发展的困局,有专家认为,河北现在应当从“大树底下不长草”向“大树底下好乘凉”转变。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京津冀要积极推进交通体系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和市场一体化,其核心是建立合理的分工协调机制,平等错位、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身为首都的生态屏障,一些人士也希望中央给予河北适当的政策倾斜,支持这一地区尽快摆脱贫困。不过也有专家认为,关键还是要靠河北自身加快发展。近年来,河北不断加大了对环京津地区的支持力度,制定并实施了《张承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快完善道路、电力、水利以及通讯等基础设施,为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近两年,北京开始转变经济发展重点,对一些初级加工业项目和对环境有较大影响的企业进行淘汰和转移,给河北带来了机遇。河北因为环境容量较大,有些产业是可以承接的。例如,首钢搬迁到曹妃甸,就是一个最大的转移项目。另外,象北京焦化厂和一些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也转移到了河北。这对河北的发展必然是一个带动和支持。
不过也有人士表示,河北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决不应以牺牲自身的环境和资源消耗为代价、只看眼前效益而忽略长远影响。对一些应该淘汰的严重污染的产业,河北不应当承接。
对于河北今后的发展取向,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李树声认为,“一轴三带”(京津发展轴和滨海新兴发展带、山前传统发展带、燕山-太行山山区生态文化带)规划对河北来说更具体、更有针对性。比如以环渤海湾的“大滨海地区”为新兴发展带,发展新型港务经济产业,包括仓储、货物深加工、海洋旅游等,通过互相弥补,联合发展,提高港务经济的发展力度,可使河北省千里海岸线成为东北亚特有的大港区。再如加快环京津燕山-太行山区为生态文化发展带建设,可以改变张北、承德地区的落后面貌,进而带动冀北地区的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