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们都知道郭沫若是文学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家、书法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很少人知道他关心出版事业。中国科学院成立伊始,很多科学家提出,研究成果需要交流传播,出版困难的问题如何解决?郭老听了科学家们的意见后,决定在中国科学院设立编译局,负责出版事宜。随着时代发展,学术成果日渐增多。编译局不能满足出版需要,决定与上海龙门书局公私合营,成立科学出版社,并制定方针、任务,明确指出,为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而出版书刊:对出版选题必须本着严肃、严格、严密的精神。此后,科学出版社的出版物就是遵照、贯彻上述指示精神进行的。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急需科学书刊资料,科学家和研究人员都向中国科学院反映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书刊在当地买不到。中国科学院领导指示,科学出版社要在全国大中城市设立门市部,弥补新华书店发行之不足。当时的科学出版社领导,遵照上级指示给出版部下达任务,到北京繁华地区去选择设立门市部的地点,经过多处物色、反复比较,认为王府井大街《人民日报》发行处的地点最佳,交通方便、商业繁荣,各方人士来到北京都要到这里购买物品。可是,这块地盘是《人民日报》的,又是黄金地段,谁肯让给人。经研究,科学出版社把这个设想写成报告,向领导反映,郭老见到这个报告,当即写一封信给《人民日报》邓拓同志,并派专人送去。邓拓见到郭老的信,立即把总务处处长和发行处处长找来,研究让房问题。没有半个小时问题就解决了。邓拓随即给郭老复信,交来人带回,此信很快转到科学出版社。社领导责成许静办理,紧锣密鼓,装修粉刷、做书架、配书刊,不到一个月,北京门市部开张了。以后,上海、南京、杭州、武汉、南宁、西安、沈阳、长春等地的门市部,都是持着中国科学院和郭老的介绍信去完成的。最使人感动的是,发行部的同志持中国科学院和郭老介绍信到哈尔滨去筹办门市部,黑龙江省省委正在开会,听说北京中国科学院派人来,持有郭老介绍信,当即暂时休会,并派一名管文教的书记接待。问明来意后,允诺为设立门市部解决一切问题。
1964年8月1日,科学出版社成立10周年纪念日。上午9点多钟,郭老来参观展览,看到科学出版社未来10年规划——要在全国设立门市部的示意图表,凡是有中国科学院分院的城市和有高等院校的地方,都要设立门市部。可是在规划中,西南地区要少一些。郭老当即指出,为什么西南地区要少一些,难道那里的人民不要科学?陪同郭老参观的社领导面带愧色,说这是我们工作的疏忽。由此看来,郭老非常重视自然科学书刊出版、发行的事情,考虑问题比较全面。郭老看了科学出版社10年出版书刊展览,非常满意,鼓励再上一层楼。郭老和社领导周太玄、赵仲池、朱务善以及中层干部合影留念。
新中国成立后,郭老领导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研究人员共同奋战,完成、超前完成国家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原子弹、氢弹试验成功,为卫星上天、发展新兴尖端科学,作出了丰功伟绩。
《科学通报》是中国科学院院报,是科学家的喉舌。1950年4月20日,郭老为《科学通报》作《创刊辞》,谈该刊的宗旨、任务和方针。1950年6月20日,郭老出席中国科学院第一次扩大会议开幕仪式并作了关于科学院方针、任务的报告。郭老领导科学院时,抱着向科学家学习的态度,和他们结下深厚友谊。1950年9月25日,郭老就美国无理扣捕钱学森等科学家致电世界和平大会主席居里。1977年8月,郭老抱病接见出席科技大学会议的全体代表,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建设工作十分关心。
郭老非常重视下面反映的意见,郭老的《蔡文姬》剧作刚脱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就以话剧形式赶排。初次上演即轰动北京城,大家都想看,就是戏票买不到。中国科学院工会把这个意见反映给郭老,郭老和人艺商议专为中国科学院演几场,使科研人员和工作人员能够欣赏到精湛艺术。观剧时,坐在我旁边的当时的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赵九章说,郭老真是了不起的才子,只有他的大彩笔才能写出《蔡文姬》这样的名剧,也只有焦菊隐才能导演此剧,朱琳、于是之才能演此剧。名作家、名导演、名演员,可谓当时文艺界三绝。赵所长这一番话,不仅说出全场观众的心里话,而且也给《蔡文姬》的作者、导演、演员作出了恰当的评价。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促进世界和平友好的文化交流,我国文艺团体应邀到西欧友好国家进行访访问演出。第一站在英国,初演轰动伦敦,波及整个欧洲,中国的民族音乐、舞蹈、戏剧、歌唱,令观众叹为观止。这些文艺节目,使欧洲人民更进一步了解了中国,感受到新中国的文艺成就。新闻报道传到了国内,说是访问演出团已回国。此时,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又反映说,这样好的民族艺术,欧洲人民已欣赏过,而我们中国人民还没有机会去领略它的韵味。这个意见又反映到郭老那里,郭老写信给出访演出团团长。尽管因为出访欧洲各国,一场接一场演出,演员劳累不堪,团长不好独自做主,但在接到郭老的信后去征求演员意见,所有演员众口一声,“郭老来信,再累也要为中国科学院演几场”。
新中国成立后,郭老担任很多重要职务,如政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等。工作忙,社会活动多。郭老的地位有变化,可是人未变,还是和过去一样,很随和。文化界、艺术界、学术界、科学界人士,请他写字,从不推辞、有求必应,在百忙中挤出时间,为他们写。爱好书法的人士,得到郭老的墨宝,逢人必告,以此为无上光荣。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期间,郭老领导文学艺术界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熟悉文学艺术界人士,和他们结下深厚情谊,文学艺术界人士也很尊敬郭老。1976年10月6日,粉碎“四人帮”的喜讯使郭老无限欣喜,长期压抑在心中的悲愤一时激情迸发。10月21日,写了《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一词:“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政治流氓、文痞,狗头军师张,还有精生白骨,自比则天武后,铁扫而光,篡夺政权者,一枕梦黄粱。”郭老对于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诬陷的熟悉的朋友,尽力为他们平反、恢复名誉。1972年2月27日,吕复来访郭老,带来有关抗敌演剧队的申诉材料。郭老身体不好,仍在3天内看完了1万多字的材料,作了批语,为抗敌演剧队的平反作了有力推动。郭老很关心文学艺术界的朋友。粉碎“四人帮”后,郭老的秘书王戎笙去医院看望他。为了保证郭老的身体,探望郭老的人,医生只许谈30分钟。郭老在和王戎笙的谈话中,问到一些文学艺术界的朋友平反了没有?恢复名誉没有?身体被折磨后现在怎样?没有一句谈到个人问题。
在京艺术家,为了回报关心他们的观众、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首都体育馆演出、郭老派身边人去通知,演出结束后,大家不要走,郭老请大家聚一聚,庆贺“劫后”余生。并告知,郭老身体不好,不能来参加和大家欢乐,希望谅解。在京艺术家听到郭老邀请小聚,既感动又振奋,大家都说,郭老在病中还关心我们。当时的年轻演员,一月工资才六七十元,而郭老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几千元来请客,这份人情可不轻。更重要的是,金钱的数量可以计算,郭老的情义又如何去衡量。一餐欢聚,大家认为自己还有用处,要好好练功,将来为国家作更大贡献。
郭老著作等身,哺育好几代人,他的《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殷周青铜铭文研究》、《卜辞通篆》、《甲骨文字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青铜时代》、《十批判书》、《奴隶时代》,拨开云雾,使后人认清了古代社会的发展脉络,给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学者指明了方向。我是郭老的后辈,读其书,想念其人,仰之弥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