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上海10月10日讯(通讯员汤涛 记者黄辛)早在7700年前,聪明的史前人类已经知道利用烧荒筑坝的方式营造适合种植水稻的土地环境。
这是以华东师大终身教授陈中原博士、王张华博士为核心的河口海岸地貌学研究团队与华东师大紫江讲座教授、英国达勒姆大学宗永强博士,复旦大学教授陈淳合作,对我国太湖流域杭州湾附近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跨湖桥考古的最新发现。他们联合撰写的《沿海沼泽地的刀耕火种和水涝治理成就中国东部最早的水稻文明》论文,刊登在最新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
创造跨湖桥史前文化的是一支行踪神秘的史前人类。华东师大学者通过对杭州跨湖桥遗址的研究认为,中国东部的水稻耕作起始于沿海湿地。从遗址沉积物中所获得的花粉、藻类、孢子化石和木炭微碎屑表明,遗址当时所处的环境是滨海低地沼泽,多生长以桤木为主的湿地灌木和野生禾本科。在古人类活动的地层中,他们发现灌木花粉含量明显下降,出现大量木炭微碎屑,野生禾本科花粉的含量也明显增加,同时出现大颗粒禾本科花粉,这些研究证实:在跨湖桥存在人类水稻种植活动。
陈中原指出,当时在跨湖桥的人类活动非常频繁,古人用火烧的方法除去湿地的原生灌木,作为他们的定居点,同时保留、种植水稻类的湿地草本植物。在距今约7550年前,由于后期海平面不断上升,海水逐渐向这片河湖入海口的洼地入侵,先民们就筑起堤坝,防止海水入侵,直到有一天,海水冲破了原始的堤坝。沉积物中的大量木炭颗粒表明,跨湖桥居民经常焚烧灌木丛,有证据显示他们可能使用猪粪肥灌溉稻田。
从研究发现来看,出土的稻谷还处于半野生半驯化阶段。该研究团队对种植稻谷的动机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说法:当时这里物产富饶,史前人类完全不需依靠辛苦的春播秋收来维持生活,因此他们种植水稻的目的并非果腹,而也许是用来酿酒。不过,虽然他们比邻近的河姆渡遗址还早了约1000年,但制陶手艺却远胜那里的后辈。此外,一个带桨的独木舟成为跨湖桥遗址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这里是否是中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地方?陈中原表示,在距离跨湖桥不远的上山已发现距今1万年左右的另一处人类遗址,也出土了种植水稻的遗迹,“但用烧荒的方式来开垦稻田,跨湖桥的祖先可以说是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