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成等 来源:PNAS 发布时间:2010-12-3 15:42:56
选择字号:
基因新功能化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众所周知,基因加倍是新基因产生的主要原因。然而,为什么大多数加倍后的基因在进化过程中消失,而只有少数加倍后的拷贝被保留了下来并形成新的功能呢?进化生物学家们曾提出了两个模型试图解释新功能的起源,一是Mutation During Non-functionality (MDN)模型,认为新功能是在原本没有该项功能的基因通过加倍逐渐累积突变而来的;另一个模型叫Escape from Adaptive Conflict (EAC),认为新功能起源于某些原本具有双功能的基因,在新的环境压力下双功能中原本无足轻重的一个功能受到自然选择得到强化,但这种强化导致对老功能的弱化因而产生适应性冲突。基因倍增解除了这种冲突,并为各拷贝对新、老功能分别进行强化铺平了道路。由于很多蛋白具有主要功能以外的副功能,EAC被认为是基因新功能化的一个普遍的机制,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完备的例子证实EAC模型的适用性。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陈良标实验室的邓成和同行通过对鱼类III型抗冻蛋白起源的研究,阐明了原本存在于唾液酸合成酶(SAS)C-末端的微弱的冰晶结合能力,是如何通过SAS基因倍增及N-端结构域的删除而消除了SAS基因内部唾液酸合成功能和冰晶结合功能之间的冲突,并在几千万年前海洋冰冻环境的选择压力下进化出具有降低体液冰点功能的III型抗冻蛋白。
 
本项研究第一次用完整的实验数据表明了EAC是新功能起源的重要机制。EAC机制的确立对解释新基因的起源过程和原始驱动力,以及深刻了解基因组的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关论文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来源:中科院遗传发育所)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科学家发现第一颗拥有永久黑暗面的行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