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南等 来源:《血液》 发布时间:2010-10-20 14:38:06
选择字号:
I型干扰素调控机制研究获进展
 
近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血液》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分子风湿病学研究组的最新研究发现:来自于同一前体的miR-155和miR-155*协同调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I型干扰素的产生。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以T细胞功能缺陷和B细胞过度活化及多种自身抗体产生为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已有的研究表明,I型干扰素的过度产生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通过直接作用于T细胞和B细胞,促进自身免疫反应。因此,如何能够有效调控I型干扰素的产生,对于该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microRNA作为一种非编码RNA分子,被证明在免疫调节的各个方面均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沈南教授的指导下,整合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健康科学研究所的基础研究力量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科的临床优势,周海波和黄新芳等深入研究了microRNA 在I型干扰素主要产生细胞——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中的调控作用。该研究发现pDC激活后,伴随着大量I型干扰素的产生,miR-155*和miR-155分别在不同的时间被显著诱导。MiR-155*主要在早期被诱导,而miR-155则主要在刺激的后期被诱导。进一步研究表明,miR-155*通过靶向IRAKM, 促进I型干扰素的产生,而miR-155通过靶向TAB2,抑制I型干扰素的产生。这些结果表明,它们在pDC活化的不同阶段协同发挥作用。此外,通过对miR-155和miR-155*产生机制的研究,发现pDC自身分泌的I型干扰素以及被激活的KHSRP蛋白可以在转录后水平反向调控miR-155和miR-155*的产生,这一结果解释了来自于同一前体的miR-155*和miR-155却能在不同的时间点被诱导的原因。
 
该研究不仅揭示了来自于同一前体microRNA和microRNA*的产生,在同一刺激过程中可以被精确调控,从而使它们能够协同调控这一过程,而且阐明了新的有效调控I型干扰素产生的机制,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潜在靶点。
 
该项工作得到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科委的经费支持。(来源:中科院上海分院)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