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月辉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1-7-7 13:11:55
选择字号:
人民日报:不要陷进物质的樊笼 从何泽慧的住所说起
 
著名女物理学家何泽慧院士虽已远去,但到她家采访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中关村北区14号楼,何先生生前的住所,一个普通的居民小区,因为老旧和不起眼,我颇费了番周折才找到。顺着狭窄的走道进去,在一间大约14平方米的房间里,堆放着许多书籍,还有几张旧沙发。这里被临时布置成一个简单的灵堂。
 
自1955年起,钱三强、何泽慧夫妇便一直住在这栋青砖灰瓦的老式居民楼里。1992年钱三强先生逝世后,组织上曾多次提出给何先生调换条件较好的房子,她都以“住惯了”为由婉言谢绝。
 
“不要陷进物质的樊笼”。熟悉何先生的人都知道,何先生一直就这么质朴。她把所有的心思和时间都倾注在了搞科学研究上,对于吃穿住行,从不讲究。
 
两位先生以身示范,显示了老一辈优秀科学家们的信念和操守。当年,他们和钱学森等一批科学家们抛弃海外优厚的物质待遇,毅然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为实践报效国家的心愿,默默耕耘,奋斗终生。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许多世界知名科学家们,莫不如此。从1933年起,居里夫人的年薪就已增至4万法郎,但照样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甚至有人说居里夫人吝啬。
 
泰戈尔说过:“黄金是贵重的,但它拴在鸟儿的翅膀上时,鸟儿就再也飞不起来了。”人才的健康成长,一定不能让“贪婪的满足变成了生活的意义”。不做物质欲望的奴隶,方能轻装上阵,攀上高峰。同时,要招引和留住人才,也不宜只着眼于华屋高薪,重要的是给他们创造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和环境。
 
当然,并不是说科技工作者们就该过苦行僧的日子才对。先进的科研设备、舒适的工作环境、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当然是保障科技工作者们安心工作的最基本条件,适当的奖励也不失为激发工作热情的好方法。但什么是手段,什么是目的?科技工作者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自主创新需要科技工作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离不开科技工作者,建设创新型国家更得依靠科技工作者。今天的科技工作者应该追求什么、舍弃什么?何泽慧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们已经做出了榜样。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