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艳兴 于佳欣 来源:瞭望 发布时间:2011-6-26 10:06:34
选择字号:
鄱阳湖拟建大坝抵消三峡影响续:江西回应质疑
 
今年6月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前往鄱阳湖视察旱情时,江西省委书记苏荣提出,希望中央尽早批准兴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称这是民生工程、富民工程和生态工程。
 
从此,江西人熟知的这个重大工程,一举受到国人高度关注,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质疑者有之。
 
今年1月,江西省委、省政府于2009年委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开展的事关鄱阳湖工程的“六大课题”——《江湖关系研究》《鄱阳湖水利枢纽泥沙冲淤影响及对策研究》《鄱阳湖水利枢纽防洪影响及对策研究》《鄱阳湖水利枢纽对水质影响及对策研究》《鄱阳湖水利枢纽对湿地、候鸟影响及对策研究》《鄱阳湖水生动物资源现状及其水利枢纽对水生动物影响与对策》,在北京正式通过了国家级专家组的评审验收。
 
验收意见认为,上述研究成果对枢纽工程的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工程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一些不利影响通过科学的措施和方法可以降低或者缓解。
 
关于此项工程的内情,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办公室主任、江西省水利厅副厅长朱来友日前接受了《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的采访。
 
面对三峡等上游水库的“严重不利影响”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江西境内的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水系均汇聚到鄱阳湖,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长江,约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
 
每年7~9月长江主汛期来临时,鄱阳湖成为长江的一个蓄滞洪区,接受江水倒灌,堪称长江的天然调节器。许多人担心,在鄱阳湖口建个枢纽工程,会影响这个天然调节器作用的发挥,威胁长江中下游防洪安全。
 
对此,朱来友认为,长江洪水倒灌入鄱阳湖多发生在7~9月,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按拟定的调度方式,4月1日~8月31日,闸门全开,除工程建筑物对水流稍有阻碍作用外,不会影响长江的防洪,也不会影响长江洪水的倒灌。
 
鄱阳湖水系完整,流域水资源丰富,流域年降水量约1645mm,经湖口站出湖入江的多年平均水量为1436亿m3,入江水量占长江年径流量的15.5%。许多人因此担心,鄱阳湖建水利枢纽工程把湖水拦在湖内不入江,会改变江湖关系,影响长江下游的用水安全。
 
朱来友表示,三峡等上游水库汛后蓄水,确已对长江中下游枯水期水资源产生重大改变,导致长江干流枯水期来水减少,水位低枯,对中下游及鄱阳湖区水资源利用将造成严重不利影响。而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坚持“江湖两利”的原则,按“调枯不控洪”的方式运行,工程上马运行后通过适时调度,不但不会恶化江湖关系,而且还会缓解三峡对下游水资源的影响,改善江湖关系,提高长江湖口以下河段水资源综合利用安全保证率,增加长江干流下游水资源调度的灵活性及用水安全。
 
朱来友说,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运行后,拟分为江湖连通期、鄱阳湖闸蓄水期、三峡水库蓄水期、补偿调节期、低枯水期等5个时段进行不同的调度。其中,江湖连通期(4月1日~8月31日)闸门全部敞开,江湖连通;鄱阳湖闸蓄水期(9月1日~9月20日)利用鄱阳湖洪水尾巴下闸蓄水,水位一般控制在16~17.5m;三峡水库蓄水期(9月21日~10月31日),将闸前水位由17.5m降至16m左右;补偿调节期(11月1日~12月31日)和低枯水期(次年1月1日~3月31日)按下游用水需求和候鸟习性科学调控水位,达到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之目的。
 
朱来友特别解释道,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特别选择在三峡水库蓄水前进行蓄水,一方面可以缓解当时长江的洪水压力,另一方面又利用长江中下游径流量较大的9月初下闸蓄水,为应对三峡蓄水期间江水的减少储备了水源。为三峡蓄水期间江水的减少储备了水源。三峡水库9月21日一进入蓄水期,鄱阳湖水利枢纽闸门一开,就可为长江补水,从而减缓三峡蓄水对下游水资源的影响,三峡水库和鄱阳湖二者密切配合,大大优化了鄱阳湖和长江的关系。
 
会不会破坏“一湖清水”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没有富营养化的“一湖清水”。有人担心,鄱阳湖拦湖建闸会影响水体的自然流动,破坏鄱阳湖“一湖清水”。
 
对此,朱来友说,水资源水生态的保护是鄱阳湖建水利枢纽工程的主要目标。鄱阳湖生态首先是水生态,鄱阳湖的环境主要是水环境,鄱阳湖生态环境的保护以水生态水环境的保护为基础和重点,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是生态经济发展的保障与支撑。为保护鄱阳湖良好的生态环境与水质,江西省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与贡献。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部分沿海发达地区建设项目的转移,鄱阳湖正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压力,鄱阳湖水质呈明显下降趋势。
 
朱来友指出,造成湖泊水体污染的主要因素是面源污染和点源污染,湖泊水体小,换水频率低也是造成湖泊水质变差的主要原因。解决鄱阳湖湿地生态用水和水质问题除了控污减排外,根本措施之一是增大鄱阳湖枯水期水体,增大水体环境容量。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将增加枯水期湖泊水面和容积,增大水体环境容量,较大限度地增强水体的纳污及稀释降解能力。
 
他说,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兴建后,4~8月,江湖连通,水体自然交换;9~3月,结合三峡水库调度方案,按动态水位、补偿调节、适应性调度的原则运行,可极大限度地保证湖泊水体交换。按吴淞16m计算,枢纽工程蓄水80亿m3,鄱阳湖年入江流量在1400亿m3以上,全年可实现水体交换17次以上,10~3月调度期也可实现水体交换10次以上。而一般湖泊仅6~7次,鄱阳湖产生富营养化的几率极小。因此,兴建枢纽工程可使鄱阳湖枯水期水质得到根本改善,而不会使鄱阳湖水质变差。
 
鄱阳湖水位变化受五河及长江来水的双重影响,具有“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特点。历史数据显示,洪、枯水的鄱阳湖湖体面积、湖体容积相差极大,湖口水文站历年最高水位22.59m(吴淞高程,下同)时,湖面面积约为4500km2,相应容积为340亿m3;湖口站历年最低水位5.90m时,其相应湖体面积仅约146km2,相差31倍,湖体容积仅4.5亿m3,相差75倍。
 
而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实施,可保证鄱阳湖枯水期维持一定的水面及水体(控制水位吴淞高程16m时,相应湖面面积约3000km2,水体约80亿m3),较大限度地增加枯水期湖泊水面和容积,增强水体的稀释降解能力,使鄱阳湖枯水期水质得到根本的改善,从而达到保护和改善鄱阳湖水生态环境、维持鄱阳湖一湖清水的规划目标。
 
是否影响湿地生态
 
鄱阳湖是我国重要水产养殖基地,国际重要湿地,素有候鸟天堂,白鹤王国之称,每年冬春季节,都有大量候鸟从西伯利亚等地飞抵鄱阳湖越冬栖息。一些动物专家和环保主义者担心,鄱阳湖建设水利枢纽工程会影响鄱阳湖湿地生态,影响鱼鸟生存。
 
对此,朱来友介绍道,鄱阳湖湿地主要包括水域、洲滩和岛屿,鄱阳湖洲滩有沙滩、泥滩、草滩3种类型,共3130km2。洲滩高程多在14~20m之间,12~16m的洲滩是越冬候鸟最适宜的栖息地。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实施,按湿地生态要求进行水位的实时调度,使14~16m滩地在候鸟栖息时次第显露,可增加湿地面积、满足湿地生态用水的需求,保护鸟类栖息地,同时优化运行方式满足鄱阳湖(吴城)和南矶两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和候鸟栖息觅食的需求,使鄱阳湖湿地真正成为珍稀候鸟最理想的栖息地。
 
朱来友还告诉本刊记者,在枯水期水位调控后,可使鄱阳湖多年平均新增浅层水面290万亩,为湖区四大家鱼产卵孵化、育肥提供非常好的场所,专家初步分析建闸后,湖区鱼产量可提高10倍以上。稳定内湖水面,可以极大地避免“竭泽而渔”、破坏渔业种质资源的行为发生。兴建鄱阳湖水利枢纽,将对湖区渔业的进一步发展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
 
每年4~8月是长江江豚和长江“四大家鱼”洄游到鄱阳湖季节,也是鄱阳湖鲤鱼产卵育苗的主要季节,根据多年观察,枯水季节湖水落槽后,很少有江豚洄游。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在每年4~8月闸门全部敞开,江湖连通,不影响江豚洄游和 “四大家鱼”觅食育肥。枯水季节设置生态鱼道,形成有利于生物洄游的水流状态,方便枯水期洄游鱼类的江湖交流。因此,从现有研究成果分析,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不会对水生动物及鱼类洄游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是否影响当地群众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
 
朱来友坦言,在鄱阳湖入长江口建控制工程是江西几代人的梦想,其提出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上世纪初孙中山先生提出湖口建闸联通赣粤交通,1950年代袁良君先生编著《鄱阳湖湖口建闸蓄水意见书》,到本世纪初的鄱阳湖控制工程,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视察江西,殷切嘱托要“保护好鄱阳湖这一湖清水”。2008年,江西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决策,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进入了研究论证和项目申报阶段。2009年,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办公室建立。
 
鄱阳湖在古代有过彭蠡泽、彭泽、彭湖等多种称谓,“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唐代诗人王勃笔下所描绘的美丽的鄱阳湖。朱来友说,如今,鄱阳湖已不再具有原生态,鄱阳湖正日渐萎缩和退化。由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以及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湖区洪、涝、旱等自然灾害频繁。特别是近年来鄱阳湖枯水期提前、枯水位偏低且持续时间长,造成鄱阳湖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生产、生活、生存环境差,血吸虫病猖獗且不断反复,丰富的水土(草洲)资源、渔业资源、水能资源、水运资源等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在流域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情况下,入湖水体的水质日渐变差,鄱阳湖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增大。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未来鄱阳湖生态环境的矛盾将会进一步加剧。而兴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就可以缓解或者解决这些问题。
 
朱来友认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是一项综合利用工程,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工程以改善生态和灌溉及城乡供水为主,兼顾血吸虫病防治、航运、旅游和渔业,并可配合三峡工程提高长江下游水资源调度的灵活性。对保障湖区粮食安全和城乡供水安全、增强水资源调配能力、满足湿地生态用水需要、加快湖区血吸虫病防治进程和改善湖区枯期水质和航道条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