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力言 来源:京华时报 发布时间:2011-5-27 10:56:12
选择字号:
媒体评论:院士增选当排除权力影响
 
无论是从越来越多的官员跻身院士行列的现实,还是社会资源分配“赢家通吃”问题的存在,院士增选过程如何排除权力干扰独立自主地进行,确实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日前,中国工程院发布了2011年度院士增选名单。工程管理学部44名候选人中,近半来自央企和政府部门,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等央企高管和政府官员在列,这些“官面孔”引起了争议。
 
对此,工程院有工作人员回应,不能因职务身份将官员、高管等拒之门外。言下之意,提名要一视同仁,不能搞“职务歧视”。这话听起来公道,其实却避开了当下公众和科技界对院士增选问题的最疑惑和最痛彻之处。
 
“院士”作为国家名器,不可轻授,标准只能从严。在央企高管和政府官员扎堆候选的“工程管理学部”,“管理”二字,不是行政管理,也不是具体的工程管理、企业管理,按照中国工程院规定的条件,“必须具有较强的工程背景,同时具有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理论基础、现代工程管理的丰富实践经验并在工程管理领域作出重要贡献”,也就是说,必须是有重大学术建树的专家。如果仅凭有工程背景或管理经验,就将一些官员和高管列入候选,显然降低了院士的神圣标准,难以服众。
 
更重要的,院士产生过程应该公开、公平、公正,其关键在坚守学术标准、确保学术独立。虽然此次增选结果尚未落定,但公众对官员等跻身名单的疑虑和担心并不多余。近年来,“仕而优则学”现象一直备受关注。2009年,有人统计发现中国科学院新增的35名院士中,八成是高校或研究机构的现任官员;中国工程院新增的48名院士中,超过85%是现任官员。
 
正如工程院方面所说,无论是什么身份,需要满足的标准是统一的。从规则上说,“只重表现,不论身份”,是对所有候选者的程序公正。无论是从越来越多的官员跻身院士行列的现实,还是社会资源分配“赢家通吃”问题的存在,院士增选过程如何排除权力干扰独立自主地进行,确实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在“官本位”氛围依然浓厚的社会环境下,参选的高官和高管,相比那些埋头钻研、人微言轻的研究人员,社会影响大,其掌握的资金、项目、人脉等各种资源更是不可同日而语,这些先赋优势会不会转化成竞争优势,影响评选结果?中国工程院发出了警示信,要求候选人不组织、不参与任何形式的“助选”和“拉票”活动,这显然是针对那些有资源、有能量的候选者。
 
“院士”体现国家认同,也凝结社会认同。因而,保证增选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离不开社会监督的有力介入。此次工程院公布候选名单开了个头,还需继续坚持和深入。比如,把候选人尤其是有争议的候选人的学术成果详细公布,吸纳广大科技界人士的评判意见,评选过程全程公开等。只有自我规范和社会监督结合起来,才能彻底排除权力等非学术因素的影响,选出无愧于国家殊荣、人民尊崇的院士来。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与国际同行赛跑,他们的研究突破传统认知 流感病毒进化出了能穿透粘液的蛋白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