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风气淡薄 学术评价功利 |
中青报:期刊“学生军”集体闹稿荒的背后 |
中国拥有最多的研究生,稿源不足却困扰着研究生自办学术刊物 |
尽管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多的研究生,但以这一群体为主要作者和读者的刊物——研究生自办的学术刊物,却普遍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稿荒。
5月11日,在南开大学召开的首届全国研究生自办学术刊物研讨会上,《南开法律评论》编辑部公布了一份调查报告,引起了与会同行的共鸣。
国内23家研究生培养单位的26份刊物接受了此项问卷调查,其中综合类刊物占53.8%,人文社会科学类刊物占42.3%,自然科学类与医学类刊物较少,不到4%——调查者介绍说,这一比例与刊物分布的现实情况基本相符。
这项调查发现,虽然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但稿源匮乏困扰着大多数研究生自办学术刊物。这类刊物中的绝大多数没有正式刊号,属于内部出版物,基本定位是“研究生学术交流的平台”。受访的26份刊物中,创办20年以上的4份,10至20年的刊物4份,10年以内的18份。
创刊于1980年的《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是大陆第一家也是持续出版时间最长的研究生学刊,已被中国期刊网、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等收录,但仍属内部出版物。该刊社科版执行编辑华毅——一名硕士生告诉记者,本校学生在这份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在奖学金评定中可获2分的加分。尽管如此,很多同学仍然愿意花上三五百元的版面费,给拥有刊号的期刊投稿,即使《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的水平未必次于其他期刊。
与此同时,正式出版物的来稿排成了长队。“据说有的法学期刊收到的文章排到了2013年,很多好文章一时发不出来。”《南开法律评论》前任主编袁松说。
究其原因,《南开法律评论》编辑部在调查报告中指出:“在目前论文发表量与职称、奖学金评定直接挂钩的情况下,这类刊物显然不占优势。”
“如何寻找和吸引高质量稿源、提高办刊质量,一直是困扰研究生自办学术刊物的重要问题。在稿源不足的情况下,为保证刊物质量,出版周期只能延长,这样就陷入了难以突破的恶性循环。”
在没有刊号的刊物上发表论文,再有价值也“没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自办期刊的生存环境,以一种微妙的方式反映了学术界功利化的风气和规则。
“学术氛围变得淡薄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东南大学研究生学报》实习主编朱玮玮说。
另有一位学生主编抱怨说,受主管教师的影响太多,“有时领导一换,办刊思路就换”。
南开大学法学院研究生会主席龙蒙认为,总体而言,当前学术界的风气“一般”,特别是硕士研究生阶段,很多学生是迫于就业压力而读研。
作为本校研究生自办刊物的指导教师,吉林大学的辅导员周昕说,学生的投稿热情并不高。很多学校将硕士生由三年制改为两年制,而且取消了毕业发表论文的门槛,在此情况下,许多同学把精力投入到实习和求职中,对学术研究缺乏热情。她与其他高校的同行交流时发现,由于稿源不足,一些刊物一度停刊。
为了开拓稿源,《南开法律评论》的编辑需要密切关注法学界人士的博客,借此寻找合适的约稿对象。他们还会到各大高校的BBS征集作者。创刊之初基本上以本校师生稿件为主,最新一期的校外来稿已经达到80%左右。总体而言,来稿只能“基本满足”这份一年出版一期的刊物。
“没有刊号,很多人认为即使能够发表,意义也不大。”龙蒙说。
根据调查情况,42.3%的刊物以高校研究生和学者为征稿、约稿对象,其中《南开法律评论》还面向全国的检察院、法院、律师事务所等法律实务部门征稿。38.5%的刊物主要面向本校研究生、学者征稿、约稿。还有19.1%的刊物以其他形式获得稿源,如复旦大学《新政治学》通过举行论坛,用论坛征稿补充稿源,南京大学《物理人》面向校友征集作品。
据龙蒙推测,给学生自办学术刊物投稿的同学,一般出于两个考虑:这篇稿子不错,投给正规期刊可能还差点,先投给学生刊物探探情况;学生刊物不要版面费,有机会为何不试一试呢?
但是,由于教师晋级、学生评优普遍要看论文,论文发表在哪里和论文多寡都成了判断依据。在没有刊号的刊物上发表论文,即使文章内容再有价值,也很难被算做“学术成果”。
《清华法律评论》是学生刊物中的佼佼者,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免费提供书号,每年出版一辑。不过,该刊主编王静对中国青年报记者形容,自己和其他高校的同学一样,仿佛处在一个十字路口。学校的职称评审不承认《清华法律评论》上的文章是学术成果,这影响了它对教师中优质稿源的吸引力。学生们原本计划《清华法律评论》一年出版两辑,目前只能出一辑。
受制于刊号的学生期刊困惑于自己的身份。在本次调查中,70%以上的刊物以“扩大影响力”、“走向正规化”、“取得刊号或书号”等作为发展目标。学生自办刊物是否应努力争取刊号,成为全国研究生自办学术刊物研讨会上的热门话题。当然这些学生主编们也明白,刊号对他们而言是遥不可及的。
受访的26份刊物中,目前仅有5份独立取得或合作取得了刊号、书号。
再大牌的学者,如果文章敷衍了事,照样会被学生刊物拒绝
“如果在这种日趋繁茂的刊物丛林中,不考虑发展定位,而过度强调对‘正规化’的追求,往往造成刊物既缺乏专业特色,又缺乏学术特色,长期无法打开局面、取得成果。”调查报告强调。
《山东大学研究生学志》主编范思远说,拿到刊号甚至成为“核心期刊”没什么意义,没必要去抢人家的饭碗。外界那些学术期刊甚至核心期刊上,照样有不少“垃圾稿”。他强调,学生自办刊物首先应是学生涉足学术领域的一个平台。
作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新视界》杂志的主编,陈冲不想发表那些被“正规军”拒绝的文章,而是希望同学能从这里学会怎样写出高质量的论文。事实上,刊登在《新视界》上的文章,大多数都在之后发表在正规期刊上。
“法学家的文章代表一种态度,但不一定代表了青年学生的态度。我们希望有法律理想的年轻人把想法放进来,也许这些想法不成熟,也许还是错误的。”袁松这样解释《南开法律评论》的宗旨。他还认为,既然那么多好文章一时在正规刊物上排不上队,学生刊物应该尽量争取帮助展示和交流这些成果。
而中山大学的华毅说,研究生自办学术刊物应当是一个“缓冲带”,收录那些在别处“不得志”的文章,充当学术新秀的“伯乐”。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国研究生》杂志执行主编王立生指出,研究生自办学术刊物为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的训练,学术见解和创新成果的表达,学术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砥砺,开辟了一个重要的园地。
“学生军”的眼光之苛刻有时不亚于正规期刊。据王静介绍,在《清华法律评论》,编辑部会将来稿去掉作者姓名,交由初审编辑审稿,大多数投稿因为原创性不足而被毙掉。有些被毙的稿件还是编辑部向一些知名学者约来的。再大牌的学者,如果文章敷衍了事,空洞无物,照样会被拒绝。
“有时约到名校学者的稿子,我们还没看就会觉得‘应该很好’,但初审编辑看完后,觉得不合格。这时,我们尊重初审编辑的决定权。”她说。
在几次类似的约稿尴尬出现之后,《清华法律评论》向学者约稿时愈发慎重和严肃。王静说,编辑部会与约稿对象反复沟通,让他们对《清华法律评论》重视起来。
匿名审稿、拒绝人情稿是不少学生刊物的通行做法。另一方面,不止一位学生主编表示,自己在退稿时不会像一些正规期刊那样端着架子,而是会向投稿人附上详细的退稿意见,以示对学术的尊重与诚意。
在首届全国研究生自办学术刊物研讨会上,这些非职业的主编们通过了一份联合宣言。他们反思了包括学术抄袭在内的学术道德问题,并郑重表示:“我们承诺,研究生自办学术刊物恪守学术道德,加强学术自律,杜绝学术失范与学术失信。”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